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发布公告称,《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进口乳品标签上标注获得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等内容,应提供经外交途径确认的有关证明文件,这意味着今后那部分“吹水”的洋奶粉将不能再信口开河。
奶粉商随口“吹水”真相成谜
根据质检总局日前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实施《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的公告,“外交途径确认是指经我国驻外使领馆或外国驻中国使领馆确认”。
业内人士认为,质检总局之所以设立如此严格的官方把关门槛,是因为一些“出身不正”的洋奶粉普遍存在“吹水”成分。“一些在国外市场根本见不到的品牌,来到国内都声称自己是国际知名品牌,得过这个那个奖,其实都是欺骗消费者的。”
近日,记者在市内一家大型超市里的奶粉专柜看到,不少洋奶粉为显示其品质优良,普遍在外包装上突出标注“原装进口”或各种食品类认证信息。以一款宣称澳大利亚原装进口的婴幼儿奶粉为例,外包装上宣称获得认证有:“原产地澳大利亚”、“欧盟有机食品”、“澳大利亚农牧林业局健康证明”、“澳新食品标准局食品标准法典(FSC)”、“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局出口商品指令(PGGO)和加工出口管制食品命令(PFO)”等多达近十个。
正在选购婴幼儿奶粉的王女士表示,经常看到进口奶粉标注“原产地、原装进口”或“有机”、“纯天然”字样,宣称获得美国FDA或者新西兰、澳大利亚、欧盟等地官方认证,看到这些确实会增加信赖感想买,但对其真实性却并不了解。 甚至连专业的奶粉销售商也无法充分掌握供应商的真实信息。据海珠区一家婴幼儿用品专营店管理人员介绍,在采购洋奶粉过程中,曾经向商家索要认证证书,一些英文证书自己很难确定编号和内容的真实性,也缺乏和别国食品监管部门沟通的经验和途径。一些商品不能提供证书,上游商家就以“证书在进口商那里”或者“证书上交主管部门了”等理由推脱。
溯本追源将山寨挡在门外
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广大外贸企业,在签订进口乳品贸易合同时须明确要求外商提供相关证明,以免因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而延误通关时间,甚至被禁止进口。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也认为,此次新版《办法》出台,有助于与国内奶粉生产的可追溯体系挂钩。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多数奶粉原料使用海外奶源,实施可追溯难度比较大,而此次新版管理办法出台,有助于实现国内奶粉可追溯至国外。
“将会把一些小的、山寨的乳品企业挡在门外,对守规经营的企业是一种保护。”一位欧洲进口乳品企业的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规更加严格,不仅提高了进入门槛,还增加了产品可追溯,尤其是对奶源的要求,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以前对奶源没有相关的规定,许多山寨产品是不是真的进口产品无法区分,现在有了奶源的检验检疫以及追溯体系,可以区分出来哪些是真正的进口乳品。”
上述孕婴用品店管理人员指出,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进口乳品所获得的国外认证要经过我国官方途径的认可,可以有效打击假洋品牌奶粉,同时防止洋奶粉自吹自擂误导消费者,并可以规范国内乳品市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进口成本抬高部分小企业或退出
近年来,外资品牌奶粉不断加大向中国市场的投放量,其中外资品牌更是瓜分了高端奶粉销售量的半壁江山。在这片看似辉煌的成绩单背后,我们并不能忽视进口奶粉产生的一些安全问题。各种迹象表明,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对于进口乳制品安全的关注度正在升温。
记者了解到,部分奶粉进口企业已感觉到进关检测时间和仔细程度均在增加,以至于企业平均库存变长了近1个月。
业内人士分析,5月起,进口奶粉今后要经过风险评估并符合要求后,才能进入中国。届时不仅是进口奶粉品牌,一些依赖于国外奶源的中小型企业,也将面临着检测费用加大、库存时间延长、货物周转期减缓的多重考验。考虑到检测费用也不菲,部分小公司或将退出市场。
“抽检和办手续确实越来越严格。”昨日,另一位从事欧洲奶粉进口的乳业人士表示,从国外发货到获得中国的卫生证,业内以前平均预留23个月时间已可以,但是现在要多预留1个月。尽管出货慢了、库存大了,并压住了部分资金,但是规模较大的乳企认为加强检测对于奶粉售价和企业的经营利润影响并不算太明显。
有消费者担心,此举将导致国内洋奶粉售价再度攀升。对此,一位进口奶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一定的,“新版管理办法增加了检验检疫项目和环节,这无疑增加了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肯定会转嫁给消费者。”
“这些费用占经营成本的比例还是很低的,不大可能成为奶粉涨价的理由。”上述乳业人士透露,真正耗不起的反而是销售环节的商超入场费、人力费用,这些费用两三年来翻了一番。
国产奶粉有望获得发展空间
近年来,“洋奶粉”安全负面事件层出不穷。今年1月,新西兰奶制品被检出二聚氰胺;前不久,“美素丽儿”事件又闹得沸沸扬扬,这些事件使消费者意识到,盲目追求洋品牌或许没有必要,洋奶粉不见得就比国产奶粉更适合中国婴幼儿。消费者观念的逐渐改变为国内奶企重拾信心奠定了基础。
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婴儿奶粉市场分析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洋品牌安全事件的确给国内奶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要抓住发展机遇重夺阵地,国产奶粉企业必须有意识地纠正一些错误的商业逻辑。国内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一些大型乳制品企业将市场份额建立在央视广告上,这种商业逻辑是不可取的。”这几年每年前三名大企业用在广告的费用就达50亿70亿元之多,每天打开电视满目都是它们的宣传广告,拓展市场和争取消费者,不是建立在产品质量品质上,而是一味追求广告效应,这样的企业,并不代表它具有真正的市场实力。
王丁棉还说,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中所出现的多层级而复杂的营运模式及商业逻辑倒是值得推敲。“目前在我国奶粉市场售价那么贵,高出国外12倍之多,这是在营销方面与设立五六层之多的代理商、经销商这一营运逻辑有关联的,这种过于复杂和大细分,反而会增加商品成本而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再者,就是整个行业目前的利润分配很不合理成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处在最顶尖端的是奶农养殖,中部为乳品加工业,底层四平八稳获利润最丰厚的是卖牛奶产品的营运商。养牛者仅得一点儿薄利,会影响他们养牛的积极性,影响到奶源生产与供应,会造成乳品厂成为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