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成功,各类商品包装的进步,特别是在满足人们健康快捷的生活要求方面,一次性包装材料,尤其是塑料的包装用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同时带来消费使用后抛弃所衍生的环保问题,过去多年来由于未对包装废弃物及时加强管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视觉污染,像一次性泡沫饭盒、PE购物袋,即是“白色污染”。
为了有效治理“白色污染”,国家环保总局曾于1997年8月19日下发527号文件,明确提出解决废旧塑料制品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张“以教育宣传为先导,强化管理为核心,回收利用为手段,产品替代为补充措施”的防治原则,为了使上述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国家环保总局又于1997年9月23日下发590号文件,同意北京市和天津市用为治理“白色污染”试点城市,要求重点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废塑料包装制品环境管理体制和回收利用运行机制,并要求在1998年6月5日前对试点城市考核验收。但是,由于试点工作时间短、缺乏经验以及要解决问题太多等原因,造成未完全达到试点要求的客观事实,事实上1998年底北京回收处理已基本进入正轨。
关键在于1998年夏天武汉长江大水,河面漂流着大量抛弃的一次性饭盒,这样的“白色污染”现象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国家环保局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重点交通干线、流域及旅游景区包装废物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为全国“白色污染”的治理拉开了序幕,紧接着1999年1月22日国家经贸委6号令的颁布,要求从2001年起在全国各地区全面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6号令的出台为所有在原料来源、生产过程、使用过程和用后废弃物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亮起了红灯,为发泡餐具的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表明了政府治理“白色污染”的决心。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是否应该将发泡餐具在全国各地采取一刀切,统统禁止,替代产品能否解决发泡餐具造成污染的问题,在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和新闻界都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禁止发泡餐具的主要理由是其造成视觉上的“白色污染”,在全国各地区未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并非中国特色。根据调查,有些国家和地区也采取过禁用办法,但基本是都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替代品大都价格高、性能差,市场不易接受,另一原因是替代品并不能真正有效解决所有的污染问题,特别是视觉污染,仍然需要加强回收管理。因此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加强回收利用、多种产品共存”的作法。
2000年后,有关泡沫饭盒的治理,基本上是二条路线,一是完全禁止模式,以江苏省、海南声、广东省为代表;其二是回收模式,以上海市为代表。上海市的回收更是直接接合政府的公权力协助回收工作的推动,而全国生产饭盒企业也自行自力救济呼应上海市的回收工作,在北京市,广东省南海市,沈阳市,都有大规模的回收行动,在山东省济南,广西省南宁,成都市,浙江省义乌都有小规模的回收工作。
2004年后,由于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调整,事实上中央已很少提及治理白色污染的政策,也无直接管理白色污染的窗口,基本上由各地方省市政府来主导,各自负责该省市的白色污染治理工作。以江苏省为例,只要有民众检举生产泡沫饭盒的事情,即启动执法工作。至于主张回收利用的上海市,政府积极介入回收的监督与管理,形成一项市民的例行实事工程,并由此饭盒的回收,扩大到厨余泔脚,PE购物袋,废电池的回收工作,形成多种资源垃圾的回收政策。目前上海市也是全国进行资源回收相对在法理上、政策上、政府公权力介入上、回收品种多元化上,是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应该说是和国际上接轨的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