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我国应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包装产品。还能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不仅能满足国内包装市场的需要,特别是能成为亚洲地区包装市场的包装技术以及包装材料、制品和设备的出口中心。有条件的包装企业能走出国门办厂。
c.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健全的包装法规和标准体系。
d.在包装产业中基本解决清洁生产问题,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包装产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e.各大型企业都建立有自身产品的包装技术开发中心,大型包装企业则建立有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国家和地区都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包装研究机构,在一些高等学府中建设有世界一流的包装工程学科和国家级实验室。
f.拥有遍布全国和与世界联网的包装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有效的包装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并使之走在世界前列。
3 对策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应之策,强化我国包装的优势,提升整个包装产业的水平。
a.强化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的职能,当好政府的助手,搞好包装发展规划的修订,提出包装产业政策和产品发展目录,协助政府加强对包装项目的宏观调控,筹备包装法的起草,健全包装统计,修订包装标准,实施包装质量认证制度,规范包装制品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权限,协助包装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重点包装技术的开发研究,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大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加对包装企业进行中介、咨询、或反倾销代理等服务。
b.健全和完善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和地区包协组织,有关政府部门或靠挂单位应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今后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不仅只是关注包装生产企业本身,还应扩大中国包装协会与食品、医药等各大行业协会的联系,既为前方产业服好务,也为包装生产企业开辟更大的市场。
c.在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名牌大型包装企业方面,国家应在提供政府贷款和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大力开发新品,减少我国某些高档包装材料对国外的依赖程度。特别要扶持我国包装设备制造业,通过专业化生产与联合经营解决成套供应问题,提高性能和可靠性,为包装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装备,扩大出口,迎接包装机械强国的挑战。为了解决中小包装企业集约整合和联合发展战略中技术改造所需资金贷款难的局面,可以在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主持下建立一定数量的技改基金。
d.利用国际包装组织(WPO)同意在我国建立亚洲包装中心的难得机遇,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应按照市场运作规则进行操作,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尽快把亚洲包装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集高新技术示范性包装企业、国家级包装研发中心、全球性的包装信息和电子商务中心、国内外包装机械开发与维修中心等大型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对于提升我国包装产业在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形象和实现中国包装强国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e.加大力度建立我国绿色包装工业体系,加快与先进国际包装标准接轨的进程,应对各国对包装实施的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等。包装企业应尽快通过包装产品的ISO9000、ISO14000、ISO16000、ISO18000等认证。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要协助国家制订好《包装废弃物管理规定》,建立全国性连锁的废弃资源回收利用……
f.国家技术监督局要加强对包装标准修订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应组织专门班子进行对国际相关法规与标准的调研,每年都划拨一定数量的专款,支持修订我国的包装法规和标准体系。对于在新形势下诞生的新兴包装系统,应力争制订出科学性强的新标准,并使之上升为国际包装标准,避免在未来世界包装产业化分工中重演"在下游喝汤"在"在别人划定的圈子里跳舞"的尴尬局面,影响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支持把ISO下属的包装分委员会从土耳其迁到我国的努力。
g.国家应加大对包装科研和教育的投入。科技部的重点项目中,都应包含有相应包装技术的内容。在办好包装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同时,特别应恢复包装工程专业在研究生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地位,以利于包装高级人才的培养,这是提高我国包装先进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的关键。国内各企业应重视包装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造就能吸引包装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环境。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在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包装技工等级考核体系。各包装专业委员会应定期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
h.目前物流于我国完全是摹仿国外的,它们基本上是面向超市为主的流通体制而开发的。从超市到仓储转变时,包装基本没有作相应的变化。但是,在现代物流系统和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世界包装正在进行着新的根本性变革,总的趋势是弱化装潢、合理保护、强化信息,增加绿色,降低成本。配合电子网络化新式配送中心的需要,可重复使用包装和智能化包装正在兴起。我国必须在这一新兴包装体系的建立中占据应有的重要地位,独立自主地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包装系统。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应组织专家对未来新兴包装系统进行研发,促进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这一薄弱环节能早日完善,一定要及时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避免今后又得要走引进别人的新型包装系统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