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虽然已经探索20多年,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仍旧存在不少困难与挑战。综合来看,法律体系不完善、分类标准杂乱以及民众积极性不高是阻碍垃圾分类的主要掣肘因素。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加码,企业与资本仍旧看好垃圾分类的市场前景。
2018年6月29日,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杨海英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16年12月提出以来,取得了积极进展,21个省(区、市)已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3个城市将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列入立法计划。
作为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层面早在2000年就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厦门、桂林八大试点城市进行政策、技术、法规等多方面的探索,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也清楚了当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问题所在。
有专家指出,生活垃圾分类之所以推广不畅,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及配套举措缺失。加上地方性立法空白或过于模糊笼统,缺少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这才使得垃圾分类历经20多年努力仍旧步履维艰
不过中国环保在线分析认为,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问题,即它并非单纯的依靠立法强制、道德约束及行政命令就能达成。否则一个文件出台,或一个号令喊出,民众就主动把垃圾分类,真有这么简单,就不会存在道阻且艰的困难了。
所以有网民这样吐槽:“以前是有机、无机,现在是干垃圾、湿垃圾,还有什么可回收、不可回收,反反复复,这么多标准,根本就搞不灵清,怎么分类?而且我好不容易分类了,眼睁睁看着被一股脑扔进了垃圾车,又混了。所幸以后也就不分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律界人士则表示,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垃圾分类短板更多的体现在法律层面。由于起步较晚,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过于原则性,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综合性法律和配套法律法规等。
总体而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存在诸多挑战与困难,而总括而言无外乎三块“绊脚石”:法律法规体系分散;配套设施欠缺;民众积极性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层面已然“对症下药”。譬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前,全国46个城市率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到,增设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做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
6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围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在政策驱动下,垃圾分类的市场空间也正不断扩容,业内预计到2020年垃圾分类市场至少释放200亿元规模。未来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支持下,垃圾分类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各大企业跑马圈地与社会资本流入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