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化工产业的“成长期阵痛”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环境法规也愈发严格起来。2013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第一阶段目标就是“到2018年秋冬季,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时间越来越近,对于化工产业来说,一次大规模的转型升级时代已经到来。
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市PM10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1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
2015年1月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要求强化责任主体以及追责机制,大幅提高罚金数额。同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提出到2020年全国用水量限制在6700亿立方米,每1万元GDP贡献值的用水量要比2013年下降35%。并开始全面整治水污染,高耗水产业。
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要占到全年80%以上。同年5月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被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
2018年1月实行的环境税则将污染排放限制的更为严格。
(环保法规一览表)
“南进”步伐的加快
在此情况下,2016年以后,化工厂开工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作为监管重点的京津冀及山东省,其境内的煤炭,颜料,表面活性剂,合成树脂等工厂开工率大大降低。受到高人力成本及环境成本的影响,日本企业纷纷选择撤资并另谋他处。而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亚经济的蓬勃发展,东南亚市场的化工厂开工率大大上升。这使得日本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印度,泰国等地,并逐渐撤离中国市场。
2018年年初,日东电工苏州工厂宣布关闭苏州工厂部分生产线,2015年,微软也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总共裁员9000人;2016年5月,有报道称富士康正在印度购买土地、投资建造新的工厂,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设10至12座工厂,雇佣超过1百万员工,起因是中国人力成本上升;
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正在失效。新进的外资企业投资门槛进一步提高,不仅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甚至还对其产业类型、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使得不少外商企业“望华却步”。
危机中的商机
中国市场化工工厂的低开工率也直接影响了亚洲化学品市场的价格。以尼龙的原材料已内酰胺为例,受到环保税的影响,国内已内酰胺产量大幅下降,生产的停滞导致亚洲市场尼龙材料的价格明显上涨。日本宇部兴产的尼龙合约价格上涨近一倍左右。
除此之外,氯乙烯树脂由于中国产品的供应减少,使得日本东曹化工,旭硝子公司的氯乙烯树脂输出量大幅提高。
而对于化学产业技术高度发达的日本,新形势下中国市场对于环保型材料及设备的需求也成为了日本企业的又一大商机。各家公司也开始在此领域暗中较劲。
日挥化学于2017年3月9日开发出一种废气从低温到中温的干法脱硫脱硝系统,并开始以此为主打产品进军中国市场。有消息称,北京的一家工程公司已与日挥化学展开合作并收到了五套新的脱硫脱硝设施。日挥化学还表示,今后公司将与更多工程公司合作,将该产品应用从焦炉扩展到玻璃厂等其他领域。
此外,据《日本经济报》的报道,在当地造纸企业不能满足环保要求的情况下,日本王子控股公司和北越纪州纸业利用其先进的生产技术,扩大其纸浆和包装用纸材料的生产规模。该公司使用的是一种以木材为原料的纸浆,用于替代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非木材枝纸浆。此外,为了响应扩大通风系统,净化室内空气的需求,松下电器(中国)的通风和鼓风机业务在中国的子公司的销量不断上升。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高科技的环保产品在中国将大有市场。而传统的化工厂业务也将愈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