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自今年10月起,传媒圈里就开始传闻北京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即将停刊。11月13日,这则消息终于被《京华时报》证实,11月13日17时58分,《京华时报》通过微博发声称,该报将于明年1月1日休刊,改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目前正在进行岗位安排工作。
《京华时报》“离开”背后的互联网时代
《京华时报》创刊于2001年5月28日,2005、2006、2007年曾连续三次荣获百度中国传媒影响力“状元媒”,创刊15年,《京华时报》一步步践行着传统媒体的创新道路,但也仍然面临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共同困惑。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井喷式的发展,信息流不再按照传统模式分发,新时代下传统媒体何去何从,《京华时报》面临的“痛”不只是传统媒体需要思考的,也是世界各国传媒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国外传媒发展
事实上,传统媒体急需转型已经成为全球趋势。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拥有175年历史,作为传媒巨头,贝塔斯曼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直到2008年宣布关闭旗下分布于中国18个城市的36家零售门店,一直未能实现盈利。
出版业与纸质书籍的隆冬时期早已到来,随着电子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形式早已不再单一。贝塔斯曼错过了开垦中国这块电子媒介与商务处女地的最宝贵时期, 但已经意识到将注意力投入线上服务或能成为百年企业保持生命力的最佳方案。2015年,贝塔斯曼集团给予美国在线教育公司2.3亿美元投资。
英国《金融时报》最早在1888年发行,该报在伦敦、法兰克福、纽约、巴黎、洛杉矶、马德里等地同时出版,为读者提供全球性的经济商业信息、经济分析和评论。
《金融时报》自2000年开始数字化转型,率先成功建立了全球性的付费在线阅读模式。2013年10月,《金融时报》宣布进一步数字化改革,“取消深夜作业模式”。该媒体认为,报纸没有消亡,内容依然很重要。全媒体转型,不仅是工作流程的转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金融时报》将前四版内容定位为评论及深度报道,选题可以提前确定。将整体时间节点前移,从而更合理地规划内容和管理团队。
该报的总编辑巴伯(Lionel Barber)在给全体编辑的改版“备忘录”中说:“我们的新闻编辑和记者们将从被动的新闻应对转为具有更高新闻价值的‘意义新闻'(newsincontext)的制作,同时要继续忠实于对原创新闻和调查性报道的追求。”同时,他们认为印刷版上的新闻比更新最慢的网站都要晚12个小时,所以FT“必须以评论和意见见长”。
传统媒体转型的秘诀是什么?
《每日电讯报》里不少记者身边都放着旅行箱(包),随时准备出发采访。
《金融时报》要求,原有的记者编辑都必须向全媒体方向转型。全媒体转型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需要展开针对性的培训。该报针对数字采编、媒体融合等,一直在不断为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
《华尔街日报》社也将其世界各地的记者聚集在一起,在过去5年已举办了多次封闭式培训。通过培训让记者认识到运用社交媒体、图表、图片、视频的重要性,推动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
《华尔街日报》还会先采用图文、视频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故事简版,接着在网站发布稍有深度的内容,最后纸媒把故事讲得更完整更有深度。
《纽约时报》社打造专家型记者,记者队伍来自不同的领域,比如财经记者是来自美联储的专家,法律报道记者是耶鲁大学毕业的专业律师,战地记者则来自海军。《纽约时报》每天还会生产50条左右的视频。各媒体生产的视频时长在2到3分钟,随片广告也成为新的营业收入来源。
韩国JTBC电视台根据用户习惯调整节目形态。将新闻报道的播出时间缩短,新闻的总条数减少,但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新闻长度增加,不再以短消息的形式播报新闻,而是结合分析评论、社交媒体公众意见等多种因素进行深度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