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自1992年首届里约地球峰会召开以来,企业一直面临着一项严峻的挑战——如何沿着一条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前进,在减少原材料损耗和降低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价值。对此,芬欧汇川一直积极应对挑战,如今生产的纸张蕴含前所未有的价值。芬欧汇川在《经济学人》使用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芬欧汇川纸张事业部总裁Jyrki Ovaska坦言:“在首届里约地球峰会召开2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过去,扪心自问,我们在这些年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绩。”
就此,芬欧汇川选择以《经济学人》这一国际知名的新闻和商业杂志为案例,生动展现所取得的进展。过去20年来,《经济学人》几乎全部使用了芬欧汇川生产的纸张。
研究结果显示,与1992年相比,在生产《经济学人》杂志的专用纸张时,芬欧汇川使用的的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降低了90%,耗水量降低了35%,运往垃圾填埋场的生产废料量下降幅度高达90%。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经PEFC认证的纤维在纸张生产中的使用,且使用比例从零上升到100%。2007年,芬欧汇川旗下的多家造纸厂因此荣获 “欧盟生态标签”。
芬欧汇川环境副总裁Päivi Salpakivi-Salomaa 表示:“通过此项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首届里约地球峰会召开以来,《经济学人》杂志所使用纸张的生态足迹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对于这种令人瞩目的成绩,就连我们自己也深感震撼。”
为了实现这样的显著进步,芬欧汇川投入巨资购置全新的污水处理设备,建立多个最新的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工厂。这一切努力不仅提高了造纸效率,而且降低了能源和水的消耗量、减少了废物产出量、降低了碳足迹。
“《经济学人》杂志这个案例使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企业将可持续性发展置于其经营活动的首要地位,就可以实现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 Ovaska强调指出,“在我们的造纸业务中,几乎整个产品线都获得了‘欧盟生态标签’,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我们的纸张为环境基准设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