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位差是动物皮固有特性,是制革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成革质量。常用处理方法有两类:
(1)物理方法首先选皮组批,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分类处理,看皮做皮;注重局部片皮或削匀处理;后期整理拉软。
(2)化学方法对于不同的原料皮选用适当的组合处理,解决部位差使成革手感通身均匀一致。例如:采用局部包酶、包碱或包高低碱、抑制软化法、局位揩油等。
成革粒面粗糙,向外凸突,触摸涩手,一经涂饰无光泽,手感板硬,有时呈现暗斑点或点状亮白点,即为粗面粗皱。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要加强浸水,应用浸水酶或其它浸水助剂使原料皮恢复到鲜皮状态。小液比浸碱,后期加灰扩大液比加入浸灰酶,使皮子吃灰深透,膨胀均匀。加强软化。避免酸肿。鞣制初期加强铬鞣剂渗透,后期提碱平缓,切忌提温后再调整浴液pH值。复鞣时,尽可能减少碱度过高或收敛性太强的复鞣剂。填充、染色后期固定时,不能加酸太急。一且蓝皮阶段发现粒面粗皱现象,可以在削匀回湿后浸酸漂洗,用酸性蛋白酶软化处理。
皮革表面的颜色浓淡不均或色调不一致现象,即为色差。要解决色差问题首先要严格组批,将不同工艺和不同批的削匀革分组处理。其二控制坯革的含水量和厚度,削匀后及时投产。其三均匀中和,使革表面电荷接近一致。其四注意大生产用的染料要和试染所用染料完全相同。由于树脂类复鞣剂的应用所造成的坯革染色后的浅色效应,即为败色。为避免这一不足,工艺上可采用分次染色或中和、染色同浴进行;或出鼓挂晾后,回鼓二次染色;或后期使用阳离子树脂鞣剂或阳离子染色助剂改变革表面电荷,之后套染;或在蓝湿皮回软后加入适量酸性染料或直接染料转动一定时间后复鞣,再换浴处理,加油、固色、套染等。
将粒面拉伸,涂层颜色发生改变的现象,即为散光。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使坯革染色后的颜色与样本色比较接近,降低涂层厚度。第二调整涂饰剂配比,使涂层的柔软度与革的延伸性一致。第三适当加大涂饰剂中增塑剂的用量。第四配浆时注意各涂层的软硬变化梯度不易太大等。皮革缺陷多种多样,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制革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