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是衣服马是鞍”。“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男要俏一身孝,女要俏一身皂”。这些民间谚语,说的就是人体包装艺术。文雅的说法叫服饰,说白一点叫服装,唱戏的术语叫“行头”,行头自然也包括帽子、袜子、鞋子,还有头、手、颈、脚、胸等等佩饰。
人是产品。人生下来,是父母的产品;走出校门,是学校的产品;走出家门,是社会的产品……,身体不好的人被单位当作废品,业绩不好的人属于次品,态度不好的人被当作危险品,领导喜欢的人是精品。既然是产品,就需要包装,包装促进销售。包装是有讲究的,比如西装衬衣和领带不能超过三种颜色,叫“三色原则”,比如湖南有句话叫“红配绿,丑得哭”,意思是红绿搭配俗不可耐。史载,1897年康有为先生在桂林办圣学会、《广仁报》,在叠彩山景风阁宣讲大同思想、推销维新理论时,他的包装是:头戴红风帽、身穿皮大衣。何等潇洒。
国务院曾有个来自山西省晋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的副总理陈永贵,他的头上总是包着手巾,这个包装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农民伯伯能当上国家领导人,说明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汗水最值钱,它属于劳动人民。文革时期,军装是最流行最时髦的服装,因为那时毛主席特别爱穿军装站在天安门上挥手(当时有一首歌唱道“毛主席穿上绿军装,红色的帽徽闪金光”。现在想来,这歌词是不通的,红色帽徽怎么闪黄色的光呢?)当时全国人民有个统一的包装,就是胸配宝像徽章。只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本人,另一个是敬爱的周总理——他的胸前总是佩带着“为人民服务”的徽章。总理的特殊包装感动了许多善良的中国人。人们习惯把首脑人物叫“领袖”,那是因为领袖是衣服中能见度和“可脏度”极高的部分。
上个世纪的五、六、七十年代,人们的衣服无非是“老三装”即工装、农装和军装,还有学生装、干部装和中山装。那时衣服的色彩也单调,无非是蓝、绿、黑、灰几种。更荒唐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江山永不变色,纠察队员专门在街上拦着行人剪牛仔裤,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哥哥,被女红卫兵纠察队员七手八脚强行把他的裤筒剪成拖把一样,理由是裤筒不足6寸。我那是虽然还小,也懂得他绝不敢反抗。如果反抗,轻则扭送公安部门,重则卵泡都可能被剪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战天斗地的时候,桂林郊区的一个山村里,贫下中农见到城里来的女知识青年穿着裙子,很看不惯,有个小队干部讥讽说:“你们不穿裤子,挂蚊帐在身上啊。”
如今多数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在了首位。过去一套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很少见补丁衣服了,补丁摞补丁的“乞丐杉”居然成了时尚。生活改善了,社会也进步了,专政机关不再干涉人们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但是,也有一定的规矩,要看场合。唱戏有句行话,“宁穿破,不穿错,”演员穿错了行头,会闹出大笑话来。梨园有许多穿错行头的笑话。比如有一次演张飞战马超,马超叫道:“来将通报姓名!” 张飞的演员答到:“吾乃燕人张翼德”,他一捋虎须,居然没有!急中生智改口接着说到:“之子张苞是也!”马超的演员心领神会,急道:“本将不杀无名鼠辈,快叫尔父来!”于是那位赶紧下去挂了虎须上台来,一般观众看不错破绽。行家见了,暗自发笑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机智。现如今,假如有人穿着牛仔装无袖衫超短裙比基尼去参加党代会,肯定会被开除党籍。休闲时光,人们便可以穿得随意,穿出个性,穿出性情,男人穿花衣服,女人穿背心或露脐衣或睡衣或打出半边屁股的裤子在街上展览,人们也见怪不怪。几年前,桂林有个勇敢的小伙子因跟人打赌,居然不穿衣服裤子,从市中心十字街跑到北门观音阁,结果挨行政拘留并罚款。看来人体没有包装的裸奔是不行的。
女人穿得越惊险,越是引领潮流的时代先锋。男人穿得越惊险,越冒傻气。一些星级宾馆,贴着“衣冠不整,谢绝入内”的醒目标语,女人穿着无领无袖的背心畅通无阻,男人则不行,属于衣冠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