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印刷业现状分析
中国即将加入WTO,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如何把握主动、抓住机遇,这将成为21世纪之初中国印刷业面临的一场挑战。
一、中国印刷业的现状
上个世纪初,中国由于连年在动荡的风雨中飘摇,印刷业举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刷业虽然有了长足进展,但是由于世界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加之国内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印刷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印刷行列。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的印刷业首先崛起,他们大胆引进了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企业管理人才及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使沿海城市和内地印刷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在设备上,沿海城市的印刷企业引进了九十年代计算机辅助的印刷技术,无论从平版、凹凸版、丝网到特种印刷,大都引进了相对先进的设备,其中以德国、日本、美国居多;然而纵观内地,虽然也引用了计算机和彩色印刷机,但引进的设备却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配置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其次从人员素质上,沿海城市的印刷企业大部分为80年代后的新兴企业,从业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相对比较新,思想开放,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加之外资、合资企业的渗入,企业制度的改变(从业人员大部分为合同制员工),本能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从业人员的危机感,迫使他们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反观之,内地从业人员掌握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就没有那么迫切,市场的竞争虽然也给他们带来危机,但他们依然寄托于国家现行政策的条条框框,人员缺少竞争意识,企业缺乏竞争机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与作风,至今仍然难以根除,殆害无穷。
因此,中国印刷业和国外先进行业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在国内纵向比,内地企业不如沿海企业,沿海企业不如特区三资企业,这就是中国印刷业的现状。
二、加入WTO 中国印刷业的政策趋向
中国现有大、中型印刷企业10万余家,从业人员360万余人,年产值600亿元左右。由于印刷业是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并在政策上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扶持。1997年在国内实施的《中国印刷业管理条例》中明文规定:禁止一切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开办各类印刷企业,这就客观地消除了强大的国外印刷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在国内印刷企业内部,无论是技术改造、信贷、税赋等,政策上都给予印刷企业一个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并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内市场环境。然而,国内有的印刷企业还看不到中国加入WTO后的紧迫性,思想准备不足,安于现状,以至严重影响中国印刷业健康地步入国际市场。
在中国加入WTO开始的一段时间,中国印刷市场不可能完全自由开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加入WTO就意味着中国已被列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地球村)的队伍中,中国印刷市场也必将逐渐地溶化于世界多元化、多层次的印刷市场的海洋。根据WTO条约规则,市场必须实行公平竞争。中国加入WTO后十年内,各种关税锐减或接近零,印刷企业不管是否情愿,都要按WTO的条约动态规范运作,国家政策上和WTO相抵触的法律、法规也必然要有所变更,印刷市场也将彻底开放,国家对印刷业的保护政策也会逐渐减少直至取谛。
中国加入WTO后,印刷企业面对的是先进的外国企业,他们必将乘中国印刷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未稳,乘虚而入,利用WTO条约规则以及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合理合法地挤进中国市场,占领中国印刷业的出版发行市场。
印刷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主动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摆脱原有制度的羁绊,解放思想,审时度势,抓住保护期这个最后的机遇,尽快实行企业体制改革,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迅速发展自己,充分做好与WTO接轨的准备。
三、我国印刷工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印刷工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过去20多年来,我国印刷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印刷工业的总体结构及所有制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面临着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及印刷工艺流程数字化和一体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以及印品越来越个性化、短版化、高质量、快交货的新需求,这一切都使我国书刊印刷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临着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提高竞争力的艰巨任务,而对新形势,采取什么对策,除了希望国家给予支持外,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企业本身采取措施,通过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1.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印刷企业经营机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观念已普遍树立,但是对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讲,尚未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尚不适应。目前我国印刷工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多元化,私营和个体经济已占有很大比重,有一些国营书刊印刷企业已成功的进行了改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对于大多数国有大中型印刷企业来讲,仍然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艰巨任务。
2.调整结构
我国大中型书刊印刷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大多企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很低,企业与企业之间低水平重复十分严重;历史包袱沉重,冗员过多,设备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且都比较突出,因而进行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的任务十分迫切。
加强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机构重组。一是对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优势互补,更合理地利用生产、销售、服务体系:二是在大企业内部建立母子公司制度,划小核算单位,面向市场,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效益;三是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我国书刊印刷企业规模偏大的比较普遍。1000多个省以上定点企业平均每厂有700~800人。国外及港台地区也有一些大的书刊印刷企业,但大多在一个公司下分设若干较小的独立核算单位,除内部配套外,对外开放。如台湾沈氏公司建立了统一恒温、恒湿、除尘、换气的现代化印刷大楼,但在楼内独立设置了沈氏彩印厂、精益装订厂、票证印刷厂等,精益装订厂内有38人,除承担沈氏彩印厂的装订任务外,有一半能力对外营业。香港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集团在2.3万m2的15层中华商务印刷大楼内设立了多家子公司,除了中商彩色印刷公司外,还有中商(深圳)印刷有限公司和中商(广东)印刷有限公司。大公司内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值得我国书刊印刷企业在组织结构调整中借鉴。
对于书刊印刷企业来讲,在改制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同时,还要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一要扩大服务范围,实现产品多元化,发展按需印刷等;二是随着印前工艺数字化,除生产印刷媒体书刊外,要充分利用文字和图像数字资源,同时生产电子媒体出版物;三是除生产传统印品外,要生产精装书刊、特装和畸装书刊等特殊印品,提高产品档次。
3.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企业竞争力
目前对书刊企业来讲,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存在的“北书南印”重要的原因就是质量满足不了要求。很多经营好的企业,无一不是靠强化管理,以致取胜,赢得用户信任的。香港中华商务,深圳雅昌,丹阳教育印刷厂的经验,都是很好的范例。
印刷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大质量观,包括良好的实物质量、优质服务、按期交货、合理价格的大质量观;坚持不懈地推行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积极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并要在体系有效运行上下功夫;要第一把手抓质量,要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深入广泛地开展QC小组和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抓质量,包括印前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及印刷器材的质量。要抓培训,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高技艺的技术工人;要用严格管理和采用先进设备技术来提高印品质量。
4.进一步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
近20年来我国印刷技术与装备有了巨大进步、进口了国外一大批先进印刷设备、但是在总体水平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随着CTP技术及印刷工艺流程一体化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我们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当然印品市场需求是多样的,即有高档精品,也有大量普通印品,在企业选择装备技术水平时,既考虑先进性、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和实用性、盲目片面追求先进并不一定能达到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国外对印刷标准及印刷工艺和质量控制问题谈论较多,我们要关注这一趋势,并及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环保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印刷企业的环保问题也十分突出。国外不少印刷企业,除开展ISO9000体系认证外,同时开展ISO14000环保标准认证。印刷企业普遍存在噪音、废纸、溶剂、废气等处理问题。在Drupa2000展览会上,在印前、印刷、印后各个部分展品中,都在大量印刷厂废纸处理、排气过滤净化、废水处理等装置,共有158家厂商展出有关产品,颇为引人注目,印刷厂环保问题,也应提到议事日程,加以研究。
四、行动指南。
申浪认为,国家政策对中国印刷业的保护时间虽然较长,但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还很短,市场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完善,难以在现有的中国印刷业中发挥太大的作用。因此,申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