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包装是针对包装“过度”而言的,其实质不只是单纯地遏制商品包装的过度,更有着建立节约型社会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作用。
1.从可持续发展层面看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长远战略。包装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过度包装会消耗过多资源,不仅增加生产者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而且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据报道,全国600多座城市当中,有200多座被各种垃圾包围,其主要原因就是包装过度,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体积的30%是由各种包装物构成的。同时包装垃圾处理问题,对垃圾的回收、分类、再利用,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需要国家每年投入大笔资金。而一些无法降解的化工产品,更是对我们生存环境带来持久的危害。目前对生活垃圾最有效的处理法是做到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其中减量化居于治理之首。有限的资源正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只有在源头上减少包装废弃物,才能减轻后续治理的负担,使垃圾污染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2.从世界发达国家倡导适度包装立法趋势看
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立法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倡导适度包装。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国家,并率先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德国在10年前就开始倡导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强调包装要无害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循环利用或再生,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在韩国,政府引入强行性法律规范对过度包装予以指引。过度包装行为被视为一种违法行为,厂商如果不依照政府规定,减少产品的包装比率和层数,最高会被罚款300万韩元。为防止欺骗性包装,日本制定了《包装新指引》。另外,日本东京规定的《商品礼盒包装适当化细要》中也规定,包装容器中的间隙,原则上不可超过整个容器的20%;商品与商品之间的间隙必须在1厘米以下;商品与包装箱内壁之间间隙必须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装费用必须在整个产品价格的15%以下。
此外,美国、加拿大对过度包装有着明确的界定。还有很多国家要求制造商、进口商与零售商负起将包装材料回收利用与再制造的责任。丹麦还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等等。纵观西方立法,为了遏止过度包装,倡导适度包装,都先后制定了严格的法律。
3.从适应国际贸易标准上看
经济一体化使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但是许多发达国家构筑绿色壁垒,以限制无绿色标志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商品进行准入限制,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其中环保包装制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绿色壁垒一经提出,就受到普遍关注。它广泛冲击着我国农产品、医药、服装等的出口,许多国家还利用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来拒绝或限制进口。另外,为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WTO有关协议中包含了许多环境条款。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对产品的过度包装无疑会在外贸中受到排挤,处于竞争劣势。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出口贸易,也必须树立起绿色营销的理念,在商品包装中贯彻适度包装、绿色包装的理念。
4.从企业长远发展上看
包装除了防止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损坏,还可以提高商品的档次,增强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竞争力。企业依靠商品过度包装,短期内可能会达到吸引消费者,扩大商品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带来高额利润。但企业不是靠内在质量占领市场,而是靠包装来取悦甚至迷惑消费者,造成“特等包装,一等价格,二等质量”畸形的市场行为。从长远看,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对产品价值的判断,对环境的关爱,对伦理消费的实行等都使得产品的包装应适度,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赢得消费者的忠诚。过度包装将严重损害企业的信誉形象,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5.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看
过度包装迎合了一小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则构成欺诈。消费者尤其是虚荣性消费者,是商品过度包装最直接的受害者。商品过度包装主要出现在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行业,这些行业的商品大多属于后验商品,消费者通常依赖包装判断商品价值。厂家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增加包装成本,夸大包装功能,把巨额包装费用转化为产品附加值,强加给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品凭借过度包装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高档的假象,消费时才发现,高价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堆无用的由泡沫和硬纸组成的包装物。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是冲着产品的质量购买的,消费者需要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只有一次性的使用价值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