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虽然已经被提及多年,但相比其他数字内容产业,如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等的发展,数字出版规模较小,主要是版权保护不力、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未得到突破等原因造成。随着版权保护得到重视,传统出版式商对数字出版的多方尝试,以及电子书阅读终端的普及,数字出版在接下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预计到2012年电子书与数字期刊规模达到77.5亿元。
一、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数字出版在我国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书配盘”方式,即把纸质图书和光盘版放在一起出版和销售,属于数字出版的一种初级形式;第二个阶段是“书配卡”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版社开始把图书与网站内容相结合;第三个阶段,也是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可以认为是全数字化阶段,随着3G技术的成熟,电脑、手机、电纸书等手持阅读终端都可以成为数字出版的接收终端,出版社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类型的不同考虑使用不同的设备或阅读介质,定制发布内容,这才是真正的数字出版。
其实我国的数字出版规模还比较小,比起数字游戏动辙四五百亿的规模,数字出版只占到十分之一左右。
数字出版虽然已经被提及多年,但相比其他数字内容产业,如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等的发展,数字出版规模较小,主要是版权保护不力、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未得到突破等原因造成。实际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方发展都比较成熟,只是大家都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特别是技术服务商由于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力图成为产业的整合者,对传统出版业等内容提供商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是数字出版规模小的重要原因。
不过从增长速度看,数字出版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而且随着版权保护得到重视,传统出版式商对数字出版的多方尝试,以及电子书阅读终端的普及,数字出版在接下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诺达咨询发布的《数字内容产业及商业模式评估与设计报告2011》数据显示,预计到2012年电子书与数字期刊规模达到77.5亿元。
二、推动数字出版发展关键因素
阅读习惯的改变引发需求
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十几年来,已经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最重要的手段,计算机成为了人们工作的重要工具。相对阅读纸质的出版物,人们使用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终端阅读的时间更长,大众的阅读习惯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数字出版正是顺应了这种变化。
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商试水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虽然要完全替代纸质出版也许不可能,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已经发生改变,计算机、手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的习惯不是拿张报纸来看,而是通过电脑、手机利用网络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传统出版物的销量下降已经说明了问题,我国大多数出版商已经开始数字出版业务,比如中国出版集团就成立了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专营数字出版。
三、制约数字出版发展关键因素
版权保护不到位
目前,数字版权保护在我国并无专门的立法,主要还是依据《著作权法》以及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著作权进行保护。面对飞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业,我国相关法律的修订完善速度显然还是慢了不少。
用户的付费意愿低
由于以前网络资源的免费使用,致使用户对于付费资源有一定的抵触,很多用户购买了电纸书,但却选择在网络上下载免费的资源。付费意愿低使数字出版盈利困难,从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阅读终端价格过高
目前市面上的电纸书一般都在2000元以上,而据调查分析,1000以内是大多数人愿意接受的价位。随着PAD的冲击,电子书的价格已经下降的很快,当前部分电子书的价格已经降到千元以下。
各平台标准不一
目前数字内容服务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使用成本过高,方正的CEB、书生的SEP、同方知网的CAJ、万方的PDF、中文在线的OEB等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标准,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导致资源浪费。
四、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趋势
内容提供商的主导地位将显现
在数字出版业,乃至整个数字内容产业,内容是本,载体是末。说到底数字内容产业只是内容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布渠道,内容是核心,是灵魂。以技术服务商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显现出的种种弊端,已经使各方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内容提供商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商业模式会不断创新和发展
数字出版基于终端、平台、运营主体的不同出现多样化的商业模式,随着技术变革,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也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今年来以内容 平台 终端就是业界开始探索的商业模式之一,诺达咨询分析从内容、渠道合作、盈利模式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从数字出版运营商在数字出版物之间的合作模式主要有购买版权和按出版物收益进行利益分成模式
2)数字出版商运营商与渠道合作模式有:与终端捆绑、与渠道资源利益分成模式
3)数字出版运营商采用的盈利模式有:按次收费、按年收费、按月收费、按内容收费、广告收费
基于手机、PDA、电子数等移动终端的出版将是重要的增长点
目前我国手机网民约为3.03亿,据统计大约有1/3的手机网民乐于接受手机报、手机等信息服务方式。3G的成熟使手机网民轻松的享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成为可能,而手机的智能化更使手机应用更加丰富多彩,手机出版将迎来快速发展期。PDA和电子数由于屏幕大,使用体验更能满足阅读习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但随着终端的融合,用户选择什么样的终端会呈现多样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