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国书商协会报告显示,德国从2004年至2010年间的图书销售稳步增长,销售额从92亿欧元增长至97亿欧元,其中,实体书店始终牢牢把握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地位,销售额为49.2亿欧元,占50.6%。与此同时,德国的书业同样面临和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书业需要面对的相同问题:如何应对新兴的“电子阅读”的冲击?
与国内传统书业“谈电色变”不同,德国实体出版业和传统书店面对电子出版比较坦然,他们基本上持谨慎欢迎姿态,更强调共存,而非竞争,并称“传统出版与电子书应形成互补”。
根据《德国之声》去年的一个调查显示,约30%的德国出版社已经把他们的新书电子化,但与此同时,他们预计电子阅读带来的收益不会超过他们实际营业额的1.8%,他们的读者中只有1/3了解“电子阅读”的概念,而这些人中又只有1/8的人最终会选择购买和下载电子书。所以,与电子阅读已经渐成时尚的中国(至少大城市)相比,德国人无论是出版方还是读者均显得比较保守。
这一方面是基于现实考虑:虽然电子阅读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但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比如,一些法规的确定,如电子阅读的增值税问题、定价问题、同苹果或亚马逊等跨国电子终端提供者的权责利划分等问题。在法律和规则方面没有确定下成熟的经验前,德国人是难以全盘接受的。
另一方面,或许应从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上找原因。德国是个较保守和文化价值观念传统的国家,在民众和社会主流的概念里,像iPad和Kindle这样的电子阅读器已经模糊甚至打破了“书”与“显示器”的界限,前者代表着传统和知识,后者则像一个色彩斑斓的动态世界。如果未来电子书(包括语音书)朝着更立体的多媒体方向发展,肯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电子阅读,但人们不会因此放弃实体书。真正符合传统阅读理念的出版物仍然会继续以实体书形式坚守甚至稳步增长下去。这就是“共存,而非竞争”。
从这个角度反观中国的出版业面对电子阅读的现状,也许应有启发。国内现在很多方面过于追求时尚,特别是年轻人受日韩影响,眼观耳听的各个方面都在数码化,阅读群体被电子和网络出版分流明显,但任何时候人群都有划分,即使在同一人群中也往往并存着不同的阅读习惯,可以形成互补。所以,在目前的环境下,国内出版业的着重点应在于促进两者的共存互助发展,而非强调两者的对立和竞争(竞争应存在于同产业的不同经营实体之间,而非同产业的不同类别之间),这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有所作为。以最近国内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紧张为例,如果能放开方方面面的垄断,把民间出版、印刷、发行包括税收在内各个环节的限制和成本降低,相信很多实体书店还会生存下去。
当然,从根本上来讲,传统书业要继续发展,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在骨子里是一个文化问题,需要成熟、沉稳和崇尚传统的国民性格,但这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或许这就是今天强调文化对于中国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