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山黄冻石”鉴定和命名
专家研讨报告书
受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石珠宝文化传播委员会及鞍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玉雕工匠陈刚先生委托,由崔文元、吴国忠、王长秋、余晓艳、赵伟光组成专家组对陈刚发现的一种颜色棕黄、结构致密、质地温润的玉石进行鉴定与命名。专家组成员经实地考察及详细的室内分析测试,获得了该种玉石的基本特征。
玉石主要产区位于辽宁鞍山风景名胜千山山脉,以次生独石散布于距千山风景区约20km的山间冲沟及其两侧的沉积层中,属洪冲积矿产,原生矿脉尚不明确。矿石大小不一,大者数千克,小者几十克,甚至不足10克。
基本宝石学特征观察、测试以及大型仪器红外光谱和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玉石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磨圆度一般,均具厚薄不等的外皮,皮色以红棕-黄-褐色为主色调,深浅不等,也见皮色呈黑色者。内部玉肉与皮色大体相似,色调总体具由外皮向内部颜色变淡的趋势。玉肉有时偏淡,呈黄白色。有的样品可见萝卜纹和深红褐色格纹,偶见由黑色铁锰矿物树枝晶充填的愈合裂隙。微晶-隐晶质,显微鳞片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质地细腻似肉冻,半透明-微透明,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无荧光,折射率约1.56~1.57,摩氏硬度约2.5,密度2.60~2.70g/cm3。其主要组成矿物为绿泥石族的斜绿泥石,偶含少量滑石、蛇纹石、菱镁矿等次要矿物。其黄褐色调为风化过程中褐铁矿、针铁矿等高价铁氧化物浸染所致。
该玉石结构致密,质地细腻温润,适于印章、雕刻所用。其优质品堪比寿山田黄,具备“细、结、温、润、凝、腻”六德,是我国优质印章雕刻石家族的又一新成员。
参照我国珠宝玉石传统命名方法,结合玉石的基本特征,鉴定和命名专家组成员经充分讨论一致同意,将陈刚先生发现的这种玉石命名为“中国千山黄冻石”,以利于该石种的市场拓展。
鉴定与测试资料见附件:
2019年1月12日
专家组成员: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文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教授、原院长 吴国忠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王长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教授 余晓艳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石珠宝文化传播委员会会长 赵伟光
签字:
附件:
图1千山黄冻石测试样品
图2千山黄冻石QSH-1红外吸收光谱
图3 千山黄冻石QSH-2红外吸收光谱
图4 千山黄冻石QSH-3红外反射光谱
图5 千山黄冻石QSH-4红外吸收光谱
图6 千山黄冻石QSH-5红外吸收光谱
图7 千山黄冻石QSH-6红外吸收光谱
图8 千山黄冻石的粉晶X射线衍射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