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日前,日本富士胶片控股公司突然宣布解除子公司富士施乐董事长山本忠人等5名高管的职务,原因是其海外分公司瞒天过海,制造假账掩盖经营亏损,并虚报营业利润,误导了总公司经营管理战略。事件再一次暴露了日本企业因利益至上违规经营现象,也反映出跨国企业规范经营的难题。
据报道,2015年7月份曾有内部员工举报,富士施乐在新西兰的分公司在复印机租赁业务中出现财务假账,但副社长吉田晴彦等人掩盖问题,拒不向总公司汇报,当美国总部董事询问时,该副社长指示“回答没有问题”,造成220亿日元的经营损失。公司监事会收到举报后,委托第三方委员会调查各分公司的经营状况,结果发现在澳大利亚的分公司也存在同样问题,6年来累计损失375亿日元。调查发现,富士施乐副社长在2015年就获悉新西兰子公司的问题,但公司领导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指示有关分公司掩盖事实,通过造假账将问题拖延下去。
富士施乐内部一直以销售额至上思想为主导,且将海外分公司员工薪酬与营业额挂钩,有关项目经理曾经连续3年因“业绩优秀”获得巨额奖金,并受到公司表彰。这种经营方针导致海外分公司竟将预测营业额提前计入业绩,增加账面净利润,进而发展到海外分公司社长权力过大,总公司董事会无法掌控。
事件曝光后,富士胶片控股公司宣布,解除富士施乐董事长山本职务,其他6名副社长等公司高管全部卸任,并将10名领导层成员的工资分别降低10%至30%。对两家海外分公司的领导层提起法律诉讼,要求他们补偿公司经济损失。为重振富士施乐公司的正常经营体制,总公司富士控股的董事长古森重隆将亲自兼任其董事长,并向其下派7人组成新的经营团队,彻底改革其经营管理体制。
富士施乐公司是由富士胶片控股公司出资75%与美国兰克施乐公司合资的一家企业,主要承担在亚太地区的复印机、打印机业务。近年来日本国内市场饱和后,该公司强化海外经营战略,并取得了一定业绩。但此次事件暴露了其发展海外业务的管理难题。
近年来,因人口减少、市场饱和,日本企业通过海外投资或并购开发国际市场已成潮流。但跨国企业如何规范管理、把握好国际化与当地特色也成为企业管理的难题,这方面日本企业的教训值得参考。其中,东芝公司兼并美国西屋公司后造成7100亿日元的损失,日本邮政吸收澳大利亚物流巨头拓领公司后被发现多付了4000亿日元品牌形象费,麒麟控股在收购巴西子公司后也损失1100亿日元。在海外公司管理方面,冲电器公司因西班牙子公司销售合同造假损失300亿日元,理光公司因印度子公司的销售利益造假损失60亿日元,船井电机公司在美国子公司因逃税损失20亿日元。看来,日本企业的确病得不轻。总结起来,似乎都是“销售至上,利润考核”惹的祸。这就需要从企业文化层面查找病因,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从而根治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