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前往。偌大一个展厅,只有我与夫人两位观众,显得有点冷清。看场的两位
保安见我看得专注,于是前来热情打招呼,他们告诉我:来参观这个展览的多是
行内人,收藏名人刘益谦、董国强等在开幕当天就来了,大家对一次性见到关良
这么多精品都显得颇为激动。
而其他行外人参观时则多说看不懂,感觉像儿童画,听此言,我有点啼笑皆
非的感觉。记得二十年前在广州某文物商店,我听到柜台的女服务员在讨论赖少
其的画,也是如此说法。更记忆犹新的是还曾听及一位岭南名家说“赖老形都画
不准,他哪会画画”。二十多年一晃而过,岭南大多数观众的看法还是惊人的相
似,这也证明群众艺术审美的普及提高还远远不够!
一位来自浙江的资深藏家朋友一席话让我产生了共鸣,他说:“其实我玩了
这么久的收藏,也挺理解艺术家的无奈,追求学术高度的人,很可能因不迎合当
时市场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而失去了市场的追捧,反过来只顾及追求市场认同的
画人,又极可能因长期被市场左右、磨灭自我最终学术成就不高。仅有小部分一
边追学术、一边求市场的画人,也许勉强活得滋润些,但将来终究难成一代宗师
。成大师者必是超越时代审美潮流的先行者,一定从开始就难被人理解,注定是
孤独者。因此敢于收藏这类冷门作品并长线持有绝非易事。” 看关良、黄宾虹坎
坷的经历,也确实如此。可难道大才就该如此寂寞?难道观众的审美观就该如此
停滞不前?
众所周知的原因,画面优美的作品受众面远远高于其他作品,它们能让普通
观众很快产生共鸣,容易产生购买的冲动。如晚清的全才任伯年、民国的山水画
家吴湖帆、花鸟画家陈半丁等作品皆华丽过人。他们的画在当时风行一时,可谓
洛阳纸贵。可是百年之后,他们三人的风头却分别被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盖
过,艺术成就与地位相形见绌,何故?前三者皆在延续前人的艺术道路,为渐变
高手,开拓性则有不足;而吴、黄、齐则是拓展新路有新突破的杰出代表,为质
变大才,他们的作品虽不为当时的大多数观众理解,但超前的审美与理念却赢得
了后人的热爱。他们更注重线的韵味、质感、节奏、张力、拙趣和浑厚,勇于抛
开形的束缚而直追心灵的自由,故多经久耐品。大才们不会为了迎合更多的当世
观众而去降低学术的超前追求,更不会屈服于市场而追求时人看得懂的普通华美
,反而更多会去研究、表现同时代观众看不懂的世外美学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