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艺术品鉴定存在乱象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在文物艺术品的拍卖领域, 赝品、伪作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眼假”或是毫无历史依据的造假行为。2011年,国内某拍卖公司以2.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一件名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及坐凳”的“惊世国宝”成功拍卖,这一价格在当时也成为了玉器类拍卖新的世界纪录。由于此次拍卖的时间正处春节假期,业内关注者并不太多,但当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之后,这一充满了传奇的拍卖事件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大家翻出,并成为了当时业界最大的笑柄之一。
称其是“传奇”,首先在于拍卖公司和送拍人以及竞买人三方对于这一毫无历史依据的拍品的推崇。据该拍卖公司当时的介绍称,“(这件拍品)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 汉代人的起居方式为“ 低坐”,即以席地而坐为主,以席、几、床、榻为主要的生活器具。“高坐”的凳子与当时的礼制和贵族文化的特点不相符。同时,许多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者也站出来说话,称除士兵和劳工出于方便的需要而穿连裆裤之外,汉代人是只穿“开裆裤”的,高坐不雅,因此是不可能坐凳子的。
那么,这样一件在任何一个稍微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人眼中都可以看出破绽的“假货”,又是如何能够如此堂而皇之地走上拍场,并以如此之高的价格成交呢?这背后所涉及的利益链条有很多,但有一条是需要重点指出的,那就是让这件作品从“ 假” 变成“ 真” 的鉴定环节。
当时这件拍品的鉴定人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同时也是业内最著名的玉器鉴定专家之一。连这样一位在业内“德高望重”且“资历深厚”的老鉴定专家都能被如此简陋的做假行为蒙住了双眼,可见国内文物艺术品的鉴定现状是多么的不堪。
很多业内人士也曾说过,其实关于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业内历来奉行的是互不拆台的行业潜规则,即便是假到离谱,也没有人愿意出来拆穿。这就是当前国内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的现状,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另类的行业潜规则,才能够让诸如“汉代玉凳”和“明代暖水壶”一类的假货横行于拍场。更令人可气的是,面对这样的东西,只要有利可图,即便是被人拆穿,鉴定人也可以厚颜无耻地咬定自己的鉴定结果“准确无误”。
面对如此混乱且利益链条纠缠不清的文物鉴定领域,如果单纯的将改变的希望寄托于成立新的鉴定机构上,而不是从制度上加大对此类事件的惩处力度,那么,即便是有再多鉴定机构的出现,也仍旧无法从根本上将文物鉴定变得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