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包装盒,能和化学工程产生什么深度联系?在外行人看来,这两者好像确实扯不上啥关系。对湖北致和包装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浩来说,这其中的关联却是他和他的伙伴们事业发展的“基准点”。
传统包装里的新科技
3月11日下午,陕西一位经营红枣的客户给余浩打来电话:收到致和公司提供的纳米保鲜纸箱样品后,他们装上半干红枣与普通纸箱进行对比实验,20多天来,纳米保鲜纸箱里的红枣基本没有变化,普通纸箱里的红枣已经变质。看来,又一笔远方的订单敲定了。
拿起致和公司生产的纳米保鲜纸箱来看,跟普通纸箱没什么区别。“奥秘在纸箱的夹层里,里面填塞有我们公司的专利技术材料。”余浩说,这种材料是一种天然矿物质,经过处理加工至纳米级别后,能强力吸附纸箱内部果蔬因呼吸作用产生的催熟气体乙烯,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从而使果蔬长时间保鲜。
这一技术由余浩于2008年底从韩国引进,后经过自行研发在国内申请了专利。“韩国农产品八成以上靠进口,国土面积小,对物流保鲜的需求并不高,这种技术主要用于鲜花运输。中国就不同了,幅员辽阔,冷链不发达,果蔬在运输过程中浪费惊人,防腐剂的使用也是消费者比较在意的。”余浩意识到在国内肯定有市场,并着手开始这项技术的本土化。
2014年11月29日,第一批ms新型纳米环保保鲜纸箱在致和公司下线。目前,产品已经远销云南、广东、海南等国内各地,已经为汇源等3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服务。
化工科班生的跨界创业
余浩读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化学工程,现在做的是包装设计印刷。“跨界”这个眼下正时髦的词汇,用在他的身上再贴切不过。
受父亲爱好文学艺术的影响,余浩在大学期间对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年余浩就读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北京印刷学院仅一墙之隔,印刷学院是他蹭课的近水楼台。
1997年,余浩大学毕业。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他放弃了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回到荆门。工作和专业对口,他却觉得过得太浑浑噩噩。大学期间在内心埋下的种子也在悄悄发芽,上班3个月后,对设计念念不忘的余浩不顾母亲反对,到单位办了停薪留职。
1997年底,余浩成立设计工作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路。自己干了几年之后,应朋友之邀一起办公司、做设计。“后来做得挺好的,企业红火,但渐渐觉得自己要进入混日子的状态了。”可那并不是他想要的状态。2008年,余浩从当时任职的公司辞职了。
2008年,他通过在韩国的同学结识了持有纳米保鲜包装技术的韩国专家,对这种在韩国本土较难推广的技术产生了兴趣。干了10来年的设计,当年的化工专业并未荒废。有了在科研院所的同学的帮助,他在北京建了个小小的实验工厂。“韩国的技术直接移植过来,效果并不太好。经过不断优化配方,材料其实已经跟韩国技术完全不同了,而且我们实现了大部分原料的国内采购。”余浩说,降低成本,为后来的量产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传统产业企业的创新路
致和公司拥有ms新型纳米环保保鲜纸箱的知识产权,如持“独门绝技”。目前,致和公司生产纳米保鲜纸箱的产能为3000万平方米,开足马力生产,也满足不了国内市场需求。
原本经营鲜花的云南人詹军,在体验到纳米保鲜纸箱的效果后,找到余浩要求做产品经销商。“他不做鲜花,就这么改行了。”余浩看到了专利权的吸引力,“公司将更侧重产品的研发与设计,至于保鲜包装的生产,可以通过授权、代工交由各地的生产企业去完成。专利权有期限也不可怕,可以针对客户需求展开进一步的研发。”
除了纳米保鲜包装,致和公司还生产彩盒包装和礼盒包装。他们从德国引进了“智慧印刷”系统,未来将把传统包装印刷厂升级为数字智能的新型印刷企业,最大限度地以工业智能代替人工,以精准的印刷工艺提升竞争力。公司在设备和生产工艺上还采用了大量节能减排装置,力求生产过程和产品绿色环保。
“做包装,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就能做得很好。谁都可以做,竞争力在哪呢?”余浩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专业的现代科技,自有的知识产权,这些才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