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模庞大的生产服务型行业,印刷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包括一般操作工人、高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目前,我国印刷教育已基本形成了“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学位教育”的教学体系,印刷院校也从1980年的19所发展到了现在的100多所。各类印刷专业在校生总数估计不会少于5000人。应该说我国印刷教育已经形成了规模,为我国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能力较低,不足以满足印刷包装行业的现实需求。
专业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学校教育的滞后以及生源的缺失,致使印刷专业人才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掌握较高专业技能的生产一线人才成为了整个行业内的“抢手货”。虽然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印刷专业学科,印刷专业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但很多毕业生由于所学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而不能适应印刷企业相关工作。这也导致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出现,毕业生越来越多,企业能够找到的合适人才却越来越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亦随之越来越严峻。
在当前的数字化浪潮中,印刷行业被注入了新鲜血液,需要大量高级人才,所以创办专业设置齐全、专业性强,培养一流印刷高级技能人才的相关院校,采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新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
“引企入校”之培养措施
首先要集行业之力,努力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印刷专业人才全新培养模式。该模式应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印刷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始终。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到真正的技能。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改革传统教育课程体系。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按层次结构来划分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自成系统缺乏联系、增加了知识的冗余度和学习时间等问题。为此,必须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围绕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训实习项目,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工作实践、职业培训为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互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同时,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索并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2.建立理论实践相结合、双纲、双教材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方面,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安排理论部分的内容。层级之间独立运行,同层级课程并行交叉运行,形成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互动、互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方面,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校内课堂分为两个渠道,即主导渠道和自主渠道。两个渠道互补、互联,相互照应。主导渠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完成的实践内容;自主渠道是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加的学生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校外课堂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
实践教学的运行步骤按照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进行。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为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双纲运作,理论课教学大纲与实践课教学大纲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教材采用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分设的方法。理论课教材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冗长繁杂。实践课教材要结合实践岗位,基本采用学校自编的方法进行。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实训教材可以有四种表现形式:案例型教材、岗位训练教材、按活动项目编排教材、企业岗位培训教材。
3.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和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深度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指导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搭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4.严把印刷专业开设关,切实做好印刷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印刷教育的投入是很大的,学生要想真正学到印刷行业所涉及的工艺、技术,光靠学校买台印刷机是不够的,从印前制作到印后加工每一环节都牵扯到实践,都需要有投入,而这个投入是巨大的,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就不要开设这个专业,政府职能部门也应把好审批关。印刷专业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依据其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其分为印前、制版、印刷和印后实训部分,基本设备要求有苹果(或PC)电脑,色彩、纸张与油墨检测设备,制版设备,四色胶印机或对开单色胶印机及印后加工设备。按照“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创新“系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一体”的、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需要的系办产业。并且还要紧紧依托合作办学企业,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环境的有益补充,其功能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与社会连接的窗口,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将来学生第一次就业的目标单位。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应具有先进性与代表性。既有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印刷技术的企业,也有使用当今市场最广泛应用的设备、技术与工艺的企业,以保证培养的学生既能适应行业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备知识的前瞻性。
5.学校办学性质要明确,培养印刷理论型人才的学校和培养印刷技能型人才的学校一定要区分开。现在很多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不是很清楚,说是职校,但又搞学历教育,说是学历教育,但又成天把技能教育挂嘴边,结果教育做得不伦不类,一塌糊涂。办学性质不同,培养重点亦应有所区别。比如目前的北京印刷学院,它的学历教育就做得很好,那么就应该重点扶持它专门做印刷专业的学历教育,其毕业生将来可以做研究型人才;又比如西安印刷科技学院,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实践,重点是培养印刷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在技能培养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6.建立一支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要提高印刷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印刷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学术研究水平,又要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学校要出台政策,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鼓励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项目,并通过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到合作办学企业顶岗实践、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进修等形式,着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大量聘请合作办学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和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要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培养与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保证兼职教师既能在企业上班,又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对胜任教学工作的,要给予奖励。要从机制上确保优秀的兼职教师乐意来学校兼职,切实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引企入校”之“矛与盾”
1.怎样化解“校企一体”中“校”的教学活动与“企”的经营活动之间的矛盾。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学生的智力支持,但由于工学结合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当学生的技能和经验不足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对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处理,学生还只能停留在观察体验阶段。因此,如何解决印刷企业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是“校企一体”模式应深入探讨的问题。
2.怎样调动订单培养模式中印刷企业的积极性。我国尚未出台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企业之所以愿意与学校实施订单培养,目的是为得到零距离上岗员工带来的劳动力支持。目前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疲软,人才相对过剩是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有较大的挑选余地,从企业角度出发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展订单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寻求订单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大规模订单培养,具有一定难度。另外,由于订单培养方案要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量体裁衣”,针对性较强,一旦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就会给订单学生的就业与转岗带来一定困难。
3.怎样解决“工学交替”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转换。在印刷企业的生产高峰期,企业不希望用新的实习学生来替换那些已经掌握技能的员工。怎样实现企业的生产进度与学校学习内容的转换和衔接,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学校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全新培养模式来培养印刷专业人才,可以做到专业培养方案与印刷企业需求相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对接、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相对接,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招生、培养、就业相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