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90年代,陆人武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到富阳市环境监测站工作,“打开窗就是富春江,同样是一线江景,我们看起来,又有别样意味。”
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富春江采集水样,采了20年,“那个时候,江水可以说是清澈见底,到了90年代末,水开始浑浊,飘来臭气。”
江水颜色一变,他的眉头就要拧起来。
与此同时,富阳造纸业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春江、大源、灵桥工业功能区为主的产业集群。
富阳人第一次有了犹豫和徘徊:一方面,造纸业为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到两岸和下游数百万杭州人的喝水问题。
这些年,富阳已先后实施了五轮造纸淘汰关停行动,共关停企业231家、生产线423条,削减产能371.2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83吨,为的是还原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从最开始的100mg/L,降到80mg/L、60mg/L,今年开始的第六轮行动,要求是50mg/L以内。”如今已是富阳市环保局污控科科长的陆人武说。
富阳造纸企业,想要“活下去”,必须转型升级!
样本一:造纸企业变身治污“能手”
从传统的造纸污染型企业到扛起“环保”这面大旗,浙江板桥清园环保集团的转型契机发生在2002年。
2002年,富阳市制定了江南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拟建成5家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75万吨/日,而且有意打破政府单一投资格局,走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
浙江板桥清园环保集团投资2.46亿元,上马清园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这是板桥涉足环保产业的首个项目,也是富阳采用BOO(即建设—拥有—经营)投资方式建设的首个民营公用环保基础工程,还争取到了德国政府低息贷款。“2.46亿元的投资,当时能够上一个年产15万吨的造纸项目,可以产出六七个亿的产值。但是,污水处理工程进去是污水,出来是清水,这一点让我非常震撼。这个项目本身没有盈利,但是让大家看到了造纸产业的希望,可以说是救活了整个产业。”
工程自2003年11月开工建设,2006年3月投入运行。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5万吨,配套收集管网12.5公里,承担春江街道5个行政村1万多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周边48家造纸企业工业污水的收集、处理。2009年,板桥又投资6500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15万吨/日的尾水深度处理再生回用工程,COD排放浓度降至50mg/L以下。
喻正其希望自己的模式可以被复制,成为一条绿色产业链。
样本二:造纸企业引进治污人才
2003年,徐静静大学毕业,作为人才引进来到永泰纸业工作。
“我学的专业是环境工程,来造纸企业做污水处理,非常对口。”她说,“当时永泰投资5280万元,上了富阳造纸企业里第一套污水生化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4.5万吨。”随着企业不断发展,治污标准也在同步提升。
如今,集团公司下设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院士工作站和省级技术中心平台,在富阳市第六轮造纸淘汰关停行动中,对整个集团公司下属的5家造纸子公司从工艺流程、设备配置、能源耗用、污染治理、现场布置、人员安排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投资1500万元实施整治提升项目,年削减COD排放49.77吨。依托人才优势,作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永泰纸业的发电、供热、贸易、化工、污水处理等副业都是围绕造纸业发展的,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公司去年造纸产能达到55万吨,企业销售产值约30亿元。其中,化工、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的销售产值超过6个亿,可以说,环保创出了效益。
样本三:海水淡化用的超膜技术让造纸实现“零排放”
“美丽富阳”不要黑色GDP。今年启动的富阳市第六轮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对象是以废纸为主要原料,审批产能3万吨/年及以下的板纸生产线;以废纸为主要原料,单机审批产能7000吨/年(不含)以下的薄型包装纸生产线;企业审批技改时明确应拆除且未拆除的生产线。到2015年,造纸企业家数控制在100家以内,造纸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减少40%。
年内计划关停60家企业,截至目前,已有37家企业40条生产线拆除,削减落后产能77万吨。而纳入整治提升范围的全市159家造纸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浙江省造纸企业整治验收标准》进行整治,最终由验收部门逐条验收。
位于富阳鹿山街道的杭州特种纸有限公司,就位列其中。“针对今年的新要求,我们‘面试’了5家废水处理公司,最终引进的超膜处理技术,一直运用在海水淡化上。”公司总经理王建业说,投入是215万元。污水经过第一轮生化处理后,进行超膜处理。“具体是先过滤掉有机质,进入超滤膜,再过反渗透装置,最后排出的水,COD最低能达到15mg/L。”他说,之后再回收利用,循环处理,基本实现零排放。
与此同时,企业开发高端产品,也尝到了甜头。比如,一张直径仅为12.5厘米的化学分析滤纸,因为国内只有两家企业能够生产,产品卖到了0.39元,利润大大高于普通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