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的火爆盘活了相当多的周边行业,其中也包括诈骗——如果诈骗也能算一种行业的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设备观看世界杯,伪装熟人骗钱或借助互联网App骗取账号这样的事也层出不穷。事实上“互联网诈骗”从来也不曾销声匿迹,尤其是在监管力度较为薄弱的国内,互联网诈骗已显示出“专业化”趋势,令人防不胜防。
诈骗团伙手段日趋“专业化”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用户并不了解相关产业链细节、法律政策存在漏洞的现实,在实施诈骗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网址产品,犯罪分子假借合作经营行业网站、行网APP、运营平台,成为新的诈骗领域,涉及金额也从原来的几万元上升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不久前,昌平区检察院先后办理了3起32人与“关键词”有关的合同诈骗案件,批准逮捕22人,3起案件的涉案金额均超过百万元。在这3起案件中,涉案公司采用了类似的诈骗方式,即围绕“关键词”作文章。不法分子首先以巨大的投入回报比为诱饵,使被害人为“关键词”进行投入,并以“有买家以高额资金回购”为诱饵,诱使被害人在持有“关键词”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注册3G网址、全网名址、无线网址、中英文商标、制作门户网站、App客户端等一系列后续投入。而为了合作经营行业网站、行网APP、运营平台,被害人不得不持续投入资金。实际上这些提供制作网站和开发App的“合作”公司,也在不法分子的控制之下,甚至为了营造“真实”的效果,这些产品往往会真实运营一段时间。
之所以说这些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专业化”,首先是诈骗公司会让员工冒充工信部或者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以政府权威的角色提供一些虚假信息,这种隐蔽性极强的手段,往往令被害人难以识破;其次,这些诈骗公司员工冒充的“关键词购买者”会与被害人签订“真实”的关键词购买合同,让被害人“看得到”即将获得的利润;第三,“帮助”被害人架设并运营网站或开发App的公司,也都是诈骗团伙的成员,但是这些公司都是真实存在,并且确实有人在进行相应的工作,甚至将一些小的“收益”切实回馈给受害人,使受害人越陷越深,只是当受害人发现上当受骗、并没有买家进行回购时,为时已晚。
不得不说,这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暴利还是煞费了不少苦心。不但团伙内部分工明确,对互联网相关行业也着实进行了不少了解,甚至招徕了不少专业“人才”。也正是这些不法分子堪比专业人士的“专业性”,才让受害人难辨真假。
国家监管、用户自省需相结合
今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第20个年头,互联网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大批互联网科技公司层出不穷,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这种现象使很多具有一定互联网嗅觉的企业管理者看到了商机,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上述案例中,不法分子正是披着互联网企业、高技术企业这些光鲜的外衣,通过各种欺诈手段,一步步诱使不知情、不够专业的企业客户大量购买虚假互联网产品,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可惜而又可气的是,一些受害人至今不能看清骗子的真实面目,仍然觉得自己是投资失败,意识不到自己是被骗了。
实际上,不够专业的不仅仅是这些诈骗案中的受害人。我国关于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法律法规界定模糊,执法机关也普遍缺乏对互联网产品的了解,即便有受害人报案或投诉,也通常被当作一般的商业纠纷对待。这样一来,不仅无法纠正被扰乱的社会经济秩序、网络秩序,也干扰到用户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正常使用,更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任由这一乱象蔓延开来,将对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另外,一些投资人、企业主也应当及时“充电”,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即使面对巨大的诱惑,也要考虑其是否合理。不计后果地盲目投资,最终的苦果只能自己吞下。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互联网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5%,突破6,000亿元。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万亿元。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互联网行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但如无法创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加强互联网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健康的互联网市场始终只能是镜花水月。
责任编辑:张娣
【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