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塑料制品的生产呈上升趋势。人们在享受塑料制品给生活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注意到废旧塑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治理“白色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治理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白色污染是指废弃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具体包括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袋及农用薄膜等废旧塑料制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废旧塑料制品大多呈白色,因此被称为“白色污染”。
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强度高、防水、成本低等特点,被各行业广泛采用。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据权威机构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塑料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年平均增长率为8.3%。
塑料制品广泛的使用的确给人们的物质需求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使用后的塑料制品大量地被抛向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城镇、城郊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已形成了触目惊心的“白色垃圾场”。
大量的“白色垃圾”充斥于大自然的各个角落,其危害性是严重的。首先是破坏市容、景观的整体美感。随风飞扬的废旧塑料和到处丢弃塑料餐具,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不良刺激,丑化了环境。其次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即人们说的潜在危害。抛弃在自然中的废旧塑料制品,由于不易自行降解(其自然降解的时间大约要100年以上),也不能回归自然,因此当混在土壤之中时,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有关资料显示:新疆每年因农用膜污染减产达10%;塑料垃圾的长期堆放给鼠类、蚊蝇和细菌提供了繁殖的场所,威胁人类健康;如果将其填埋,不仅会占用耕地,而且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大片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阻碍植物根茎生长;而抛弃在水中、陆地上的塑料包装袋,如动物将其误食,则会难于消化而积贮于胃内,轻者会患消化系统疾病,重者死亡。另外,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也不适于堆肥,如果将其焚烧又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二、我国防治“白色污染”法律存在的问题
面对“白色污染”的迅猛蔓延,许多有识之士纷纷献计献策,提出种种治理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一些地方的“白色污染”的状况有些被控制,但就全国范围来说,这一公害仍然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城镇、铁路、交通干线、风景区最棘手的环境问题。众所周知,虽然我国人均消费塑料制品的数量很大,但发达国家人均消费塑料制品的数量与我国相比更多。早在2001年,美国人均消费塑料包装物就达23.4公斤,日本为20.1公斤,欧洲为15公斤,而我国人均消费量为13.2公斤。从数字上看,似乎发达国家的“白色污染”应当更严重,实则不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仅从立法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现行防治“白色污染”的立法存在着某些弱点,具体表现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