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包装产业的四大支柱材料--纸、塑料、金属、玻璃,在这四种包装材料中纸制品的增长最快,原料来源也广,而且不如玻璃那样易碎,也不如铁重,便于携带,更不会有塑料那么多的不利于环境的问题。因此纸包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广,且被认为是最有前途和潜力的包装材料。国际卫生组织和国内环保专家认为,今后购物必须用无毒、无害的“全纸质环保袋”。此外,我国还必须加速发展区域化、规模化包装工业企业。一些沿海包装企业要着手实施开发西部的计划,包装企业要联合形成较大集团和规模,以抵御国外包装企业的竞争,发展我国的包装产业,促进包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3、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通行标准:出口创汇做的是国际市场生意,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大显身手,就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实现国际化,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实现产品国际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积极引进国际承认的标准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以消除“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为了赢得国际商战的制胜权,不少发达国家产品的标准呈出“倒增”格局,即国家标准高于国家标准,部颁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企业的内控标准又高于部颁标准,从而使自己的产品标准工作走在了国际标准的前列,并据此不断刷新国际标准指标,有效的促进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产品国际化进程,确保自己的外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如日本的不少世界知名企业,产品的国际化程度一直位居全球各国企业前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产品普遍引入了国际标准。
实际上,有不少产品的国际标准,就是这些企业创造的,因而,在世界各国的消费者中,日本产品也据此成为国际市场上多年不衰的畅销货。可是,我国有些产品标准却至今还呈现“递减”格局,即国家标准低于国际标准,部颁标准低于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又低于部颁标准,有的企业产品标准甚至几十年一贯制,陈旧过时,少数产品甚至无标可依。这样的产品即便能一时出口到国外,也往往履约率纸,索赔率高。诸多经验表明,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既是推进我国企业产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强我国企业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潜力所在。只要我们的企业增强竞争意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并积极创造条件制订超越国际标准的内控标准,以产品的高标准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就能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4、制定国家绿色包装发展规则:所谓绿色包装,即要求包装材料最省,废弃物最少,且节省资源的能源,易于回收于利用和再循环,废弃物燃烧产生新能源而不产生二次污染,包装材料最少和自行分解,不污染环境。加入WTO后,绿色包装便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为此,包装工业必须强化无污染意识,适应因各国对包装材料及废弃物提出的新标准和新法规而引起的新竞争。因此,要发展我国的包装产业应努力实施以下四点:
(一)推行“绿色设计”计划,倡导适度包装,注重减量包装,建立行之有效的包装废弃物回收系统,提高包装回收利用率,发展周转包装;
(二)要强化政策的引导和扶持,研究并于发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污染很小,有利于资源回收再生高性能、功能性包装材料。对从事包装废弃物处理的企业应实行倾斜政策,享受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
(三)加强税费改革,对一次性塑料包装物、木制一次性筷子等有损环境的制品征收消费税;
(四)重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实施环境标志。
5、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走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包装技术的发展、全球市场的开拓和包装行业的强劲增长,必然越来越依赖于包装教育的发展、包装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是世界上第一家开设馐主课程并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它在该领域创新已经长达50周年之久,目前可以授予包装博士学位。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包装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包装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包装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包装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很低。再加上包装行业人才外流现象日趋严重,造成我国包装工业整体科技水平较落后,一方面缺乏科技成果,另一个方面某些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鉴于此,我国现阶段要狠抓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要把人才的开发作为我国包装产业发展的根本战略,提高人才开发意识,培养一支优秀的包装专家队伍;要加大包装教育投入,加强包装行业的岗位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把包装行业中高素质的人才集中起来,建立人才开发中心,不断掌握国外同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促进包装企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开发。只有这样,在竞争的世界经济体中才能提高我国包装行业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