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皮包装  真空包装机  礼品包装盒  瓦楞机  光电传感  钉箱机  缠绕机  包装  废纸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包装大事记 » 正文

特许灌装奠定今日中国饮料格局(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3-06-16   来源:中国包装网   责编:中国包装网   浏览次数:475   版权与免责声明
  1987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软饮料工业协作会上,原国家轻工部正式提出了发展我国软饮料工业的“集中生产主剂、发散灌装饮料”的产业政策,在饮料待业中提倡施行“特许灌装制度”,实行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广告,以促进我国饮料工业的发展。现在时间已过去了10多年,其发展情况如何?
  饮料主剂俗称浓缩液,就是将饮料配方中有关配料,经过特殊加工,成为一个独特的工业产品。饮料灌装厂利用它加上糖、水、二氧化碳、果汁等灌装成不同的饮料产品。要实行“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的产业政策,搞“特许灌装”,首要的就是先要实现饮料配料的主剂化,在灌装饮料时不是按“配方”现场配制,而是使用饮料主剂来灌装饮料,以确保饮料的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在生产饮料主剂时,不是在饮料灌装厂的配料车间中随便生产,而是在专业的饮料主剂厂中进行现代的工业化生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饮料工业比较落后,饮料市场上几乎全部都是玻璃瓶装汽水。1980年全国的饮料总产量才28.8万吨,1982年据统计我国饮料厂家只有130个,几乎全部都有自己的“商标”、自己的“配方”,灌装饮料时由配料工人按“配方”现场配制成糖浆再灌装成饮料,当时我国还没有饮料主剂这个产品。
  改革开放以后,在“六五”期间我国的软饮料工业开始得到发展,各地各行各业纷纷建立各种各样饮料厂,当时的情况是小厂多,牌子杂,质量差,品种及包装单调,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但当时有一些大的老饮料厂,在“横向联合”的浪潮中首先利用自己的配料车间现在设备,生产汽水浓缩液,并将浓缩液出售给联营厂收到技术服务费或商标使用费,这是我国饮料主剂(浓缩液)集中生产的最初萌芽状态,当时浓缩液的生产技术水平、包装形态等还都是比较原始落后。浓缩液的浓缩倍数很低,质量也不十分可靠稳定。
  “七五期间”,我国开始了主剂化生产的进程,重庆天府可乐公司首先在198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饮料主剂生产车间,随后广东健力宝公司也引进设备建立了一个健力宝主剂车间,1987年以后为了贯彻执行“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的产业政策,我国还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天津、上海、广州、建立了3个现代化主剂生产车间,到1990年全国已形成年产国内品牌饮料152万吨的主剂生产能力。另外,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在上海、百事可乐公司在广州也都各自独资建立了一个专门生产国外牌号饮料的浓缩液车间,这样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的软饮料主剂工业。
  1990年8月在全国轻工业会议上,原轻工业部把“饮料工业要大力发展本民族牌号的饮料,同时推广汽水原液集中生产,分散灌装的经营方式”确定为轻工部“八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重点之一。强调指出把“汽水主剂集中生产分散灌装”作为汽水行业扶优限劣扩大优质产品覆盖面的重要措施。提出了“八五”“九五”期间全国饮料工业改组改造方案,规划在1995年全国饮料总产量达到600万吨,2000年达到1000万吨,并要大力推行饮料主剂集中生产,分散灌装的产业政策,对软饮料的灌装生产逐步实行“主剂化”计划使用主剂生产的饮料在1995年达到150-2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2000年达到,占全国总产量的2/3。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为了落实“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的产业政策,天津“津美乐”和上海“雪菲力”分别实行“特许灌装制度”和“特许授权装瓶制度”,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就是定点特许灌装生产“津美乐”或“雪菲力”品牌国产饮料,使用统一的商标,采用统一的包装,实施统一的标准,实行统一的广告宣传,分别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10个特许灌装厂,软饮料灌装制度在我国开始推行。
  时至今日,80年代初曾经风行一时的各老饮料厂生产的供“联营厂”使用的“浓缩液”随着饮料市场的变化,联营厂的经营不佳以及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主剂的投向市场,很多已停止生产,但还有一小部分还在维持生产,不过销量不大,在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小。
  天府可乐在1988年成立集团公司,曾经发展有100多家配套联营厂,供给其“天府”主剂,生产天府可乐,由于当时这100多家配套联营厂的产品质量控制薄弱,生产混乱,市面上天府可乐假货层出不穷,前几年不得不暂时放弃发展,目前这100多家配套联营厂经过一番大浪淘沙后只剩下10多家,去年,经过精心设计的新包装“天府”系列饮料又开始全面上市 ,决心重振“天府”雄风。
  健力宝公司生产的主剂,则只提供给自己的几个分厂使用,如北京健力宝公司等,不搞特许灌装,而是投资发展自己的分厂,自己派人经营,这几年获得很大的发展,1998年产量达68万吨,决心争取5年后产量达到100万吨。(未完待续)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金华“弘仁元”诉微软商标侵权 甘肃兰星包装产业园项目在新区开工建设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联系方式:0579-82057115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章程 | 网站制度 | 首批重点电商平台 | 评选专题单页 | 荣誉证书 | 世界包装组织成员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中国行业电子商务TOP100 | 中国商业网站100强 | 浙江电子商务10强 | 首批重点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 | 法律顾问
包装网竞价推广 | 广告服务 | 广告中心 | 客服中心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荣获2017年度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