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前景广阔。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5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总量平均增长速度可达25%左右,到2005年环保产业年产值将突破2819亿元。
前途虽然光明,道路却是曲折的,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对此深有感触。这首先体现在企业治污方面。由于投入回报率低,企业治污缺乏动力。河南省漯河第一造纸厂是家年生产能力在3.4吨浆以上的企业,按国家草浆造纸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采用了常规燃烧法碱回收技术,一期工程总投入1.0274亿元,另外,中断水处理还需再投入4000万元左右,以一次性投入可15年使用创利计算,该技术碱回收所得利润仅600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运用该技术15年要净投入近8000万元。当然,这比起以往传统的治污办法来,还是节约了近亿元。
企业有企业的难处,政府部门也不轻松。河南省建设厅城市处仲处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郑州市日供水量100万吨,已投入运行的一期处理污水工程日处理能力40万吨。处理一吨污水最低费用为0.78元,而处理后的净水每吨收费只有0.3元,照此运行,每天亏损18万元。郑州市正在筹建的二期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后可使90%的污水得到处理利用,但同时也意味着每天要补贴进去40多万元。
当然,这些投入如果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的确功德无量,但是其中也确有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各自为战的环保治污体制不但形不成规模效益,而且存在重复投资的弊端。由于目前环保市场不完善,没有形成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环保市场,不仅不利于环保技术的创新和转化,也使环保产业的投资渠道受到了限制。因此,目前企业治污基本是自己污染自己筹资治理,城市公用水、垃圾处理也是由政府想办法。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一方面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使力量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且在采用新技术等方面资金不足。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环保产业在我国仍存在相当成分的公益性,没有市场化,使巨大的环保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市场。国家环保总局科技产业司胥树凡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对策。他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的政策体系,用经济杠杆促进环保产业市场化。这些政策包括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污染治理收费政策,对环保产业投资者实行财政鼓励性补助政策,对环保投资者以及使用有利于环保技术和产品的企业、生产低公害或无公害产品的企业、从事废物资源化的企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等。只有政策到位,企业有经济推动力,才能成为环保市场的主体,我国的环保产业才能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有大的作为。(《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