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南市小南门的老王因时常出盗汗,医生配给他几种药品,其中有一种叫六味地黄丸,按说明书每次应服6克。但老王却犯难了:这6克究竟有多少粒药丸?家中不可能专门为此设置专用的量杯、量匙,更不可能有精确度很高的药用天平。无奈之下,老王只得“毛估估”服用,但心中总感到害怕,生怕服少了影响疗效,服多了有副作用。
时下,类似碰到老王服药尴尬之事并非个别。诸如服液体药品以毫升为单位缺少量杯,外用制剂缺少小毛笔等等。虽说这一类都是小事,却影响到消费者的使用。不但消费者对此意见很大,而且医务工作者也有不同看法。
上海某三甲医院泌尿科吴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药品内在质量固然重要,可是包装也忽视不得。应该说,大多数药厂非常重视药品的容器和外包装,即硬性包装,但对小量杯、小量匙、小毛笔、说明书、产品手册等软性包装却不够重视,其原因除了开发设计时缺乏合理性,还与部分厂家为降低成本而减少材料有关。
吴教授认为,软性包装起着指导医生和患者合理用药、精确用药及宣传药物知识的作用,甚至与增加药品销售量、提高企业知名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很显然,当带有量杯的药水、附有小毛笔的脚气药水与无量杯的药水、无小毛笔的脚气水任消费者选择时,消费者往往选择前者;同样,医生也喜欢说明书详尽、带有产品介绍手册的药品。
有鉴于此,吴教授呼吁,我国企业应重视药品软性包装的开发。在国外,一些国家发明了变色标签,按时间和温度性发生变化,当药品超过规定的有效期,超过保存的温度,标签就会变色,以警示患者,由此很受患者欢迎。随着“小病进药店”的推行,非处方药零售比重将逐步加大,药厂能否在软性包装上多做一些文章其实也是一种竞争的手段。(邬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