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WTO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可今天就已经来到了面前。在与美国这个最大的障碍签定完意向后,每个人都意识到 WTO已近在咫尺。许多假设已没有了意义,必须面对的是一项项具体的条款,其才是未来我们所要真正面对的事实。于是乎,各路的讨论纷争而起。真希望有一天,直面WTO的冲击,就像我们已熟视无睹的一些资产重组的发生: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天天在演而无人惊讶,所有人只是满怀憧憬的以为自己也同样拥有一只未来的凤凰。WTO与资产重组这两个似乎不着边际的话题,事实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1994年GATS条款的规定,涉及金融服务内容的共16项,我们分析认为,有关本次证券开放业务的有两项:(1)参与各类证券的发行,包括认购和代理服务和有关发行服务的提供;(2)资产管理,为现金或有价证券的管理,各种形式的集体投资的管理,年金管理、监督、保管和信托服务。与美国签署的协议中,WTO在金融领域与证券市场有关的条目是,少数合资企业可以从事与中国公司一样的基金管理业务,从事国内证券的发行和以外币记价的证券交易(包括债券和股票)。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最初外资控股比例是33%,3年后可增加至49%;从事承销业务的证券公司,比例是3 3%。由于与欧盟的谈判还没有最终结束,尚不可知其在本领域内的要求,但估计与美国的条款相差有限。分析这些条款,W TO进入证券业的范围相当长时间内局限于一级市场承销和基金业务,表面上看对其它业务涉足不是很深;好像除了一些证券公司及管理层需要更多的关心外,其它各方不再需要深刻的思考,很多事情还可维持现状,包括重组在内。当然了,还有一些受冲击的行业。在协议签署的第二天,以汽车板块、通讯板块为首的受冲击行业在二级市场纷纷领跌,而一直限产压锭、以扭亏为行业第一目标的纺织板块扬眉吐气。其实,只要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这一切。实际上,汽车板块在国内的二级市场很少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通讯作为国内赢利水平较高的行业,没有人会放弃,在二级市场上更不会有人不再关心。即使受益的纺织板块,受到开放市场的好处也要等到几年之后,还需要忍耐。也许一段时间以后,市场就会像以前一样。
说了很多之后,我们更应关心的是影响之后的对策,尤其针对二级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重组问题。毕竟,上市公司重组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证券市场发生,其已成为优化市场稀缺资源、增强上市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诚然,更有纯粹为操纵而产生的所谓的重组,今后做的就是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为适应WTO的进展,金融的监管必定会加强,与世界接轨是必然的。各项具体的财务准则明细化,使利润的操纵困难重重。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伴随着市场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在一些财务制度上也是如此。大家已经注意到,近来上市公司进行的“年末突击重组”开始大大减少,这与1998年开始的相应制度的规范化密切相关。有关部门根据证券市场上一些不协调的事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的条例、法案,无论是关联交易还是多种准备金的预提,核心目的就是使上市公司的财务制度日趋合理,利润的真实性更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平稳发展。
上市公司业绩与企业资金来源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在缺少获得资金来源有效途径的环境下,配股几乎成为已上市公司募集后续发展资金的主要手段。为了约束企业经营的有效性,维护股东权益,监管部门制定了一些配股的前提条件。这对于一些业绩平平的上市公司而言,不亚于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平日尚可矜持和等候,年关时节就顾不上许多了,其焦急程度与配股条件的符合程度成正比。当然,上市公司若有着集团控股公司这棵大树还可乘凉;若无依无靠,则只能“有病乱投医”了,保住配股资格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制止上述现象的发生,有关监管部门放松了配股的条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局面。更主要手段的出台仍是具体的会计实施细则。其实,约束是为了上市公司健康的发展。必须承认,仅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由于财务政策与国际间存在差别,相应的制度把握上就较那些B股、H股、N股等境内外资股或境外上市的公司要松一些。以马钢股份为例,1998 年期末其为2.3亿元的金融机构贷款计提了1.7亿元的坏帐准备,这部分存款因未能回收而引起诉讼,实际上马钢股份已胜诉,只是在实施上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毕竟这种审慎性还是值得称赞的。在过去的操作中,一些企业在境外上市的过程中,多多少少要在财务制度上费一番周折。随着未来WTO的实现,在度过一段适应期后,证券市场与国际的融合不可避免。与其到时再含辛茹苦,不如现在就采取行动,主动积极配合,适应国家的财务法规与政策。就重组问题来说,重组的目的不应是短期性的。在任何时候,人们都欢迎上市公司这种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但反对那种拼凑性行为的短视。
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企业在重组时要考虑行业的选择。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不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很难脱离这个环境而存在。加入WTO后,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即使短时间内在国内某个领域会有一个缓冲期,但长期的趋势不可改变。所以说,对于上市公司重组时所要涉足的行业一定要慎重,暂时的高盈利性不一定在未来就代表着高回报。
目前国内盈利性较高的当属高科技领域,其范围很广,包括通讯、计算机、网络、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多个方面。它们代表着当今世界科技的顶尖水平,也是未来下一个世纪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的核心关键。这样看来,上市公司从事这些领域在国内落伍的可能性极小。也符合世界潮流,但事实恰恰相反。以电脑领域为例,事实上硬件制造的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世界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国内只有少数公司与世界先进水平较接近,但也只是“尾随其后”,不能做到独立自主的开发;大多数公司事实上仍处于“攒机”的水平,利润取决于供应商和自身规模优势,但与Dell这样的世界巨人相比只是沧海一粟。难以想象的是,一旦以后者为主的公司在国内屯兵扎寨,对该领域的冲击不可想象。这样一来,许多上市公司的“高科技”面具会无地自容,市场的冲击远比现在要严重得多。在软件领域,微软在操作系统的独霸一方使人望而却步,但在应用系统中,国内的开发商却有其独到之处。国内软件应用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软件的通用性受到限制,开发商给予客户的服务多种多样,必要时还需对应用软件进行必要的改动。如此分析,国内企业在应用软件的优势还会延长很久,从事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就要好一些。其它领域的概念基本类似。
可见,行业的选择在未来资产重组行为中占据相当大的意义。需结合未来经济的发展潮流,慎重对待优势企业的前景,这样的选择才是稳妥而长远的。
鼓励企业壮大,充当行业的领先位置。
其实,未来资产重组更多的趋势将是行业内的兼并、整合,这样的做法才吻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90年代以来,世界跨国公司之间的重组合并层出不穷,各行业排名靠前的公司多采用该做法,有的是为了巩固领先行业内的领先位置,拉大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为了争取行业内的垄断地位,合理分配、充分利用合并方间的资源,扩大市场份额。由于国外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要优于国内,股权收购、置换的方式较多,处理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也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国内特殊的市场环境使该现象在证券市场的行为行政化色彩更浓一些。毕竟企业在上市的选择上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因此日后一系列的行为也不可能完全依照上市公司自身的选择。无论任何,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壮大发展应该是大力支持的。
我国原为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前企业间分工明确,虽然部分企业工艺流程欠缺,但专业分工程度较高,在计划经济阶段尚可靠指令性计划协调生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放松了宏观调控,原来相互配套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独立发展自己的生产流程。此外,各地方为了发展地区经济,也对本地企业给予支持,鼓励其发展,于是一大批经济规模不是很合理的企业相继出现,重复建设现象很严重。不能忽视的是,这些企业在地方仍然充当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利税贡献、解决职工就业上功不可没。很多企业的规模效应不是很明显,在现在这种市场经济环境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若没有地方政策的支持,相当一部分企业很难独立支撑下去。不可讳言,一部分企业改制上市后,仍徘徊在中等规模偏下的水平,这种平衡用力的做法效果不言而喻。国内在很多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在一个简单的数量级上,珍惜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以及入市前的短暂的时间差,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有很多。
目前,各个行业中都有许多家上市公司,大部分代表着该行业内的核心资产。由于前述的原因,行业内的分散经营也在上市公司中体现出来。不同地区间国有资产的划拨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上市公司,由于股权运作的规范,各方利益可以在定价时体现出来,避免了价值评估时的误差。当然,政策上的原因不能回避,但至少在操作方式上提供了可行性。新的经济实体的形成,益处自不必讳言。尤其象一些传统的制造业,效果会更加明显。行业重组的巨痛早晚要发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将使观念滞后者淘汰。因此,顺应经济动向是当务之急。一些国外著名投资银行结构的介入,会使重组更趋规范化,并且方式会更灵活多样。随着我国加入WTO,首先在证券业放开的是基金管理业务和国内证券的发行工作。事实上,国外证券机构在我国企业境外上市一直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工作,在国内也已经长期开设了驻内机构,只是限于规定尚未开展业务。虽然现在只有摩根斯坦利在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占据了35%的股权,但以后这样的参股相信会愈来愈多。原来中金的证券业务涉足国内有限,但随着经营目标的转移,已开始逐步介入该领域的业务。有着世界知名机构的丰富经验,处理相应的事物应该是游刃有余。
国外知名机构的进入除了带来对国内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