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东制鞋重镇黄埠,这里坐落着驰名广东的粤东(国际)鞋业市场,可整个市场72.4%的商户入驻率却让该市场的运营公司总经理汪畇倍感压力,“我们这里只租不卖,为的就是提供一个集聚化的鞋业发展平台,但1年免租的吸引力似乎不够。”
昨日上午10时许,一边围着占地8万平方米的鞋业市场打转,一边看着“开门率”的铺位,整个市场拥有532个铺位,每铺的月租金为4000元,虽然有着一系列的减租政策,但部分铺位仍是“时开时停”。
“现在传统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国内可能只有惠东的制鞋业比较发达,但现在全国各个省几乎都有了专业基地,大家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了。”汪畇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大家的生意都开始不好做,由于惠东的鞋企基本都是外向型,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上调,出口费用增加,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压缩。
“2年是新手,3年是熟手,5年就可做老板。”因鞋企行业技术含量并不太高,做到一定程度后,很多熟手不愿继续打工,便开始找厂房自己做老板。“汪畇说,这也导致惠东的鞋企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但更多的作坊式鞋厂根本就没有在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所以”吉隆、黄埠到底有多少鞋厂,具体是无法统计的“。
准入门槛低的直接后果就是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整体利润空间压缩。随着鞋厂增多,小作坊也加入竞争行列,客户不用先付款,货到后30天甚至90天再回款,如此一来,一旦资金链断裂后,鞋厂只能坐以待毙。
汪畇表示,与订单缩减、恶性竞争相比,让人心忧的还有”品牌“。”据统计,仅吉隆和黄埠两个镇,就有1千多个鞋类注册商标,但真正能称得上是品牌的屈指可数。“汪畇说,商标并不能等同于品牌,这其中不仅需要有好的产品质量,更要有好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
谁不想自创品牌啊,可是这真的很难。“同属惠东县黄埠镇的一位鞋企老板刘先生说,品牌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打造成功,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前打造一个知名品牌需要投入几千万元,现在估计需要投入一个多亿,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惠东的鞋企规模普遍较小,想要创品牌,难如登天。
刘先生表示,大多数鞋厂老板在”砸钱“做品牌和继续贴牌加工获微利润面前,大多选择后者,因为品牌建设缓慢,贴牌生产既可以节省设计和推广费用,又可以减低运营风险,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客观地说,惠东本地多数鞋企老板都是‘洗脚上田’的村民、渔民,自身对于品牌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难以形成一种共识。“汪畇表示,虽然有困难,但也有少数鞋企在想方设法转型、创品牌。
据介绍,今年1月,惠东6家鞋企抱团创立的”香恋“品牌就成功获评了”中国驰名商标“,从而结束了惠东30年鞋业发展无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历史,业界更是表示,在目前鞋业市场遇冷形势下,惠州鞋企品牌经营获此突破,无疑为惠东鞋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为将来更多鞋企走上品牌之路具有积极作用。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惠东鞋企至今才获评”国字号“,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其行业发展存在短板,以惠东鞋企为代表的中小微民企的创品牌之路,仍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