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中央电视台《24小时》节目播出了一段关于“提笔忘字”的新闻:中央电视台记者从初二学生暑假语文作业中随机抽取了九道汉字关键字填空题,在街头随机进行了汉字书写的小测试。十份测试单中包括3名大学生、4名公司职员和3名退休人员,9个词语只有一个人写对了7个词,4个人只写对了两个词,大部分人只写对了三到四个词。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就是这个测试实际相当于填空,是让受测者写字而不是让他们认字,而“提笔忘字”则成为了受测者的通病。
其实关于“提笔忘字”问题已经不是今天才受到关注的,早在计算机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众多计算机制造厂商大力推动“换笔”运动的时候,就已经有有识之士提出了未来潜在的“提笔忘字”问题。但是那个时期,小部分人的关注和呼吁,显然无法引起足够多的重视,反而被当作了守旧的典型加以“挞伐”。
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手写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曾经被小部分人担心的事情,如今真的成了现实。
有些人将“提笔忘字”现象与印刷媒体的衰退联系到一起,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印刷媒体的衰退有其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携带不方便,这一点笔者的感受颇深。例如参加China Print 2013展览会,很多参观者来到慧聪印刷网展位,都对慧聪印刷网出版的《中国行业资讯大全·印刷包装卷》青睐有加,不过拿起来掂一掂,接近2kg的重量,让很多参观者放弃了领书的念头,转而拿走轻便很多的光盘版。笔者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参观西安碑林,笔者对一部6本装的《碑林名碑影印本》非常喜欢,但是这部沉甸甸的丛书,也让笔者颇为咬牙:带着它实在太沉了。
相对而言,任何一种电子媒体,包括光盘、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都要轻巧得多。与印刷媒体的笨重相比,人们如果不是为了看书的同时锻炼身体,单纯从阅读的角度说,肯定是更愿意选择后者。
印刷媒体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容量偏小。一本书能够容纳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远不如电子媒体的信息丰富,而任何一种电子媒体,都可以装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事实上,电子媒体的出现,在阅读方面对人们是有帮助的。如果大家乘坐地铁时注意一下周围的人,可以发现十有四五是在摆弄手机,而这些人中,使用手机在看书的人也不再少数,而在地铁上拿本纸质书在看的,却早已成为稀有动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