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纵观中国的经济环境,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优势又有哪些呢?
早年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第十篇就开始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这些年各项扶持政策的推动,文化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艺术品市场也在不断地刷新着在中国经济市场中所占的比重。
尤其在今年两会之后,国家针对艺术品市场创新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再次掀起了艺术收藏的热潮。
1、高回报率
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艺术品的收益率平均高达19%。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出现增长放缓、货币趋紧的趋势,艺术品市场也会面临短期调整,但是尽管如此,专家们还都预测在未来五至十年,中国艺术品的收益率仍将会超过股票,超过膨胀,还会超过房地产。
2、以藏养藏
纵观近两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情况,其实真正投资的人远比纯粹搞收藏的人多,大家更关心的是艺术品的回报,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收藏也可以挣钱,以藏养藏,入手的艺术品藏一段时间后再出手,把资金拿来购买自己更喜欢的艺术品,很多藏家都是如此。
3、财富象征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香港、台湾出现了一批有钱人。这些人拥有了财富后,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先比车,后比房,再比墙(看谁家墙上挂的画好)”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发生在香港、台湾,就是欧美和日本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都大抵如此,艺术品成了财富的唯一出口。我们国内目前的状况大抵远处在“比车”、“比房”的阶段,用不了多长时间,有钱阶层便会进入到“比墙”阶段。到时候,很可能这些富豪们的脾气秉性将会比香港、台湾同胞表现得更张扬疯狂。
当代艺术市场来势汹汹的上升趋势成为常态,近年来,艺术品与互联网金融化模式的创新,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从基金到信托,从文交所到艺术品消费贷款,各类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几乎没有能够进一步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这也显示出,艺术品与金融的结合,潜力无穷。
说起艺术与金融的结合,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就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投资传奇:
在上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英国更是面临举步维艰的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了它举世瞩目的艺术品投资计划:每年将可流动资金总数的5%(约500万英镑)用于购买艺术品,并在持有25年后进行销售,获取收益。
从1987年开始至1997年间,苏富比拍卖公司在伦敦、香港和纽约3地,共计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举行了约22个专场拍卖。据统计数据显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最终获得了1.68亿英镑的总收入和11.3%的年平均收益率,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金融究竟能给古玩艺术带来什么呢?
首先就是提高效率。特别是在目前艺术品成交价格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在市场引入杠杆的话,对于收藏家来说,是可以大大提高其购买的频率,并进一步刺激市场的发展;其次,将保险引入艺术品市场也会带来市场的安全。通过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为艺术品拥有者获得最有效的风险控制。
古玩艺术品市场在金融化之前主要是收藏性质,主要对象是书画家,画廊,收藏者。所以面向的是真正有兴趣,并且有艺术鉴赏力的个体,但是艺术品金融化之后,围绕艺术品的金融衍生品也像其他金融产品一样,人们开始关注风险和收益率,并且门槛大大降低,普通人可以对这些艺术品、艺术史毫无所知,甚至不喜欢艺术,但是同样可以有收益,在艺术品金融化的热潮中分得一杯羹。
同时,艺术品也逐渐显露出类金融属性:拍卖行数量增加,流动性提高;各类交易平台出现,艺术品的交易变得简单透明;
媒体的报道和艺术品价格指数使更多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了解该市场;艺术品可以保存百年,可以频繁重复的交易;其价格中包含了未来藏家将为其支付价格的折现——这和我们在评估其他证券资产时所考虑的预期收益率都是一致的。
古玩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伴随金融化,各类资产在金融化过程中都能创造出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