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他的作品不仅有明显的中国元素,而且还有很浓厚的国际化的设计表达成分;他将中西文化巧妙融入设计作品,通过作品“翻译”让西方人看懂中国文化;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而且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他就是中国知名青年设计师杨超,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立志要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民族设计的自信心的国际化设计师。
杨超,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设计学在读博士,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D)会员,美国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ADC)会员,波兰奥斯维辛政治海报双年展评委(首个华人评委)、2015、2016、2017意大利A Design Award设计大奖评委。曾获德国DAAD艺术家奖学金、德国红点设计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设计大奖金奖、美国洛杉矶IDA国际设计奖金奖等国际国内各类大奖120余件。
用设计将中国文化“翻译”给西方人
杨超在德国学习了一年半,期间得到了布伦瑞克美术学院、奥芬巴赫设计学院教授的精心指导。留德设计求学让他对“什么是设计”有了新的思考,同时,他也开始思考一个命题: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国元素如何能以当代设计的语言和手法来进行“翻译”,让西方人能够理解并认同和接受中国的文化。“在德国,我进行过两场设计演讲,讲解了自己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很多都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杨超说,通过演讲发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他的设计恰是将中国文化进行“翻译”,以使他们能够看得懂,并产生兴趣,从而坚定了他做一个国际化设计师的目标。
近两年,杨超的创作方向开始专注于品牌形象的国际化设计,并且注重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当中,并以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法来表达,这其实是一种“翻译”,让更多不懂中国文化的人能够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接受中国的品牌或产品及其理念。
中欧设计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
杨超说,中国的设计教育和欧洲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期待老师能够灌输给他们知识,所以大多是等着老师来讲授,但是事实上有些设计老师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例如老师上标志设计课、上VI设计课程,他们自己都没有为企业做过标志和VI的设计,没谈过客户,没有设计经验,只能重复的讲着上一年的书本知识,更谈不上把国际一线的设计知识教给学生。
而欧洲恰恰相反,第一天的课堂上老师几乎不讲概念知识,学生也很积极,每个学生都会表达“我想做什么”“打算怎么做”,并与老师、同学们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欧洲的设计院校要求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把自己做过的设计案例调出来讲解分析。有时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来自于企业的设计项目。在欧洲的设计院校,老师如果没有设计实践经验的话,那么不会有学生选他的课,可以想象后果将会是什么样。
当然,国内也有些艺术院校做的很好,将设计教学与产业相结合,学生从中得到实际锻炼,产业发展也得到提升。
将中国元素与国际化设计融为一体
杨超的很多设计作品当中都有明显的中国元素,并且不光只是中国元素,它们还有国际化的设计表达成分。由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东西方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审美法则,但审美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杨超的博士设计研究里面,有一部分研究工作就是寻找东西方审美共存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上的应用,这能够帮助我们的设计作品实现既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又符合西方人的审美。
“试想,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为一个打算走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做视觉传达设计,那么这个品牌是不是既传达了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能够更加容易的被西方消费者接受呢?”杨超说。
景德镇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和发挥的舞台
“景德镇这个城市看上去破破旧旧的,但当你仔细去观察和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这很吸引我,我相信在中国像景德镇这样的城市一定非常多。”杨超说自2007年开始,他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任教一待就是9年,已经跟这座城市有了非常深的感情。这9年时间,杨超创作了很多海报、图形、标志、书籍、陶瓷作品等,这些作品都是以陶瓷文化为背景。所以我要感激这座城市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和发挥的舞台。
杨超说,在景德镇的9年时间,他把陶瓷文化设计这个题材越做越深,正因为有景德镇作为背景,所以才有今天能逐渐走向国际设计的舞台的他。“我也要感激一些人在我设计起步阶段给过我重要的机会和指引,他们是我一生应该感恩的人。”
2016年6月,杨超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服务期届满,离开学校,离开景德镇。“今后可能会到其他城市发展,然而我依然会关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不断地寻找它与自己作品的契合点。”杨超说。
设计师要有民族文化和民族设计的自信心
“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频繁,中国产品和品牌也逐渐走向世界。整个国家都开始关注生活品质、注重设计。”杨超说,“我们的设计正处在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尽管这个阶段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设计的原创性等,但总体的趋势是好的。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有民族文化、民族设计的自信心。”
杨超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做一个国际化的设计师,在关注中国元素的同时,关注当下国际设计和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做设计是很件辛苦的事情,虽然自己并不是一个设计上有很多天赋的人,完全靠辛苦付出和执著信念。也许是因为我的运气还好,处处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提携,所以我才能够有今天这样的一点儿小小的成绩。辛苦的同时,我也感到设计的人生是快乐的,所以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杨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