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粉丝,是指那些狂热追随某个明星、某个产品、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人。出版业中粉丝的出现由来已久,“洛阳纸贵”就是一个有关粉丝的故事。西晋年间,文学家左思写的一部《三都赋》在当时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术,人们只有竞相传抄,一下子使作为文字载体的纸昂贵了好几倍,尽管如此该书依然出现脱销,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粉丝经济中的粉丝是由英语fans演变而来。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粉丝的影响力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于出版行业,粉丝的影响力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支持产品购买向参与产品设计、口碑传播等多方面蔓延。
口口相传无限放大
《三都赋》在当时备受热捧依靠的是粉丝之间的口口相传。事实上,在现在的图书出版中,口口相传依然是图书热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很多人来说,相比广告,周围人的推荐更值得信赖。
当电子商务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会担心在网上购物容易上当受骗,但其实成熟的互联网恰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消费者的评价体系:所有关于产品的评价都是清晰可见的,甚至有些认真的读者会在网上指出一本书中某个具体的错误,从而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这本书的判断,并最终影响这本书的销售。
现在,图书的网络销售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相对于传统的地面销售,图书的网络销售竞争更加激烈。读者去地面书店买书,需要在书架上一本一本去翻阅查找,每本书获得的销售机会相对均衡。读者在购买一本书的时候,并不知道别人对这本书的实际评价。而如果在网络上,读者则只需进行搜索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书,在这个时候,搜索排名就显得异常重要了。谁排在前面,谁的好评多,谁被网店评为了五星级图书,谁就会受到读者更多的关注。这就是互联网粉丝起到的关键作用。因此,在互联网上销售的书经常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受到好评多的书卖得就越好,而一本书的网络销售如果开局不好则往往很难实现逆转。
粉丝构建消费黏性
一个图书品牌形成的部落,具有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即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归属感;有持续的互动和沟通,亲密无间;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自己的口号和标识;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协同完成某一个标志性的社会活动;有一致行动的能力,能产生较大的购买力。
《读库》编辑曾经做过一个大胆的尝试:宣布将策划一本书,这本书定价为98元,此外再无其他信息透露。依据如此有限的信息进行销售,这本《佩文斋耕织图》还是得到了其粉丝的热烈追捧,让人不得不感慨粉丝对于《读库》这个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
当然,一个图书品牌的形成,核心仍然是图书质量。只有好书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让他心甘情愿地向别人扩散关于书的一切信息。而互联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出版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更为便捷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