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皮包装  真空包装机  礼品包装盒  瓦楞机  光电传感  钉箱机  缠绕机  包装  废纸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印刷资讯 » 正文

永乐大钟钟鼎文被3D技术成功拓印 有明成祖题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26   来源:中国包装网   责编:中国包装网   浏览次数:1039   版权与免责声明

  “惟愿国泰民安乐,惟愿时丰五谷登,惟愿人人尽忠孝……”昨天,本报记者在北京市科研院计算中心见到了被誉为永乐版“中国梦”的“十二惟愿”钟鼎文真迹拓片。在三维技术、数学运算的助力下,永乐大钟“通体”所铸的23万字佛教经咒已得到数字化重现。这是本市乃至国内首次实现数字化技术拓印钟鼎文字。

  数百年来,享有“钟王”美誉的永乐大钟在风雨侵蚀下受到磨损。去年底,大钟寺博物馆与北京计算中心的专家开始谋划用3D扫描等数字手段,将大钟的关键信息采集留存。

  “3D扫描是一场持久攻坚战。” 北京计算中心科研人员沈涛称,从去年10月起,这项工作整整进行了大半年。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的永乐大钟,高6.75米,直径3.7米,体积非常大。工作人员整日面对着密密麻麻的经文,与大钟、蝙蝠和3D扫描仪为伍不说,还经常会遇到难啃的骨头——由于大钟有的部位在横梁拐角处,空隙非常狭窄,即便小型手持扫描仪也伸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想到了雕塑泥印模——先把泥糊在钟上,等泥干了取下来,再扫描泥巴……这才最终取得了这部分“刁钻”经文的3D信息。

观众在明永乐大钟钟体内壁铭文的高清互动图像前驻足观看

  采集到三维数据后,还要用软件工具建模,对大钟进行三维重构。一切就绪后,大家突然发现三维大钟的视觉效果并不好。原来,直接用肉眼看三维信息精度还远远不够,无法还原大钟的真实效果。惟一破解之法就是将扫描仪拍摄的大钟照片“贴”回到三维立体的大钟上。

  “照片要一一对应,需要一个像素点一个像素点地拼接,这就好像在电脑前做一台复杂的‘神经手术’。”北京市科研院计算中心副主任刘清珺打了个比方。

  事实上,工作人员在做照片拼接时,破面、重影和留白的情况时有发生,每每这时,都要对大钟重新扫描……今年7月,永乐大钟的3D模型终于建成,藏在钟体的经文也终于得见天日。记者在播放的3D动画视频中看到,不仅钟顶、钟内壁的经文可一览无余,在计算机的操作下还能实现自由缩放大小。也就是说,无论您想看钟纽处王菲歌里唱过的《心经》,还是钟裙处明成祖朱棣题字的《十二惟愿》,均可轻松实现。

  对永乐大钟最初设计的数字保护工程原本到此可以结束了。可当刘清珺得知大钟上的23万字均出自明朝书法家沈度之手时,工程又延时了。“这位馆阁体的创始人,曾被永乐大帝誉为‘我朝之王羲之’,大钟上的经文即是他的真迹,何其珍贵,何不拓下来收藏?”

  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张宗昌就曾对永乐大钟的钟身铭文做过一次拓印整理,但极不完整,现已残损不堪。此后,在90年代中期,北京各界人士联手对大钟铭文进行全面补拓、整理和编辑,并采用传统印刷、装帧工艺,出版了《永乐大钟铭文真迹》。对于这次历时多年的拓印工程,内行人称,由于钟体的经文都是阳文雕刻,传统的纸张拓印,非常不清晰,更加无法作为字帖用。

  起初,计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曾尝试从3D照片中直接抠字,结果,即使是一个熟练的工程师,大半天也只能抠出六七个字。不仅如此,刘清珺直言,这样效率低不说,且顶多是去掉背景的局部照片,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拓印。

  “何不将建模的方法对三维信息逆向使用?”经过深思熟虑后,刘清珺想到把三维信息“拍扁”在一个平面上,剔除背景,剩下的就是文字了。想法虽易,实践起来很难。整整一个月,刘清珺埋头于计算机前,设计出了一种独到的算法——将三维信息投影到二维曲面上,再把曲面“展平”,同时还要消除掉因铸造工艺留在钟底面的纹理……终于,备受期待的钟鼎文字现身了,不仅效果比传统拓印方式要好得多,且效率奇高,两分钟就能拓印一百多个经文。

  这一意外成果让大钟寺博物馆的负责人十分惊喜:“我们原本想着只要能把经文画面保存下来就好了,真没想到还能用数字技术全部拓印出来。”目前,北京计算中心和大钟寺博物馆已将“十二惟愿”的经文拓印下来制作成折,以此作为博物馆近期重新开馆的文化礼品赠与宾客。未来还计划将所有经文拓印并出版成册。

  “书法拓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此前从没有人用三维技术实现过,我们这项三维数字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刘清珺透露,我国有大量碑刻文物,“年龄”都在上千年左右,并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侵蚀。对于这些碑刻文物保护,这一技术同样适用。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对海外流失文物的数字回归。“我们正在与国家文物部门沟通,如果能对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再带回国制作,将比人工丈量的信息精确很多。”(责编:王雪彬)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紫外线打印“神奇纸张”无需墨水,可重复使用80次 无纸化趋势明显 纸质印刷品未来之路在何方?
浙江农林大学录取通知书竟用毛竹制作 堪称“史上最科技” 富安镇印刷包装机械产业园再添生力军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联系方式:0579-82057115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章程 | 网站制度 | 首批重点电商平台 | 评选专题单页 | 荣誉证书 | 世界包装组织成员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中国行业电子商务TOP100 | 中国商业网站100强 | 浙江电子商务10强 | 首批重点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 | 法律顾问
包装网竞价推广 | 广告服务 | 广告中心 | 客服中心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荣获2017年度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