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皮包装  真空包装机  礼品包装盒  瓦楞机  光电传感  钉箱机  缠绕机  包装  废纸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市场分析 » 正文

出版人才供需现状分析与预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27   来源:中国包装网   责编:中国包装网   浏览次数:12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出版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新闻出版行业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提出了“跨世纪出版人才工程”,进入新世纪后更是把人才战略作为出版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2005—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人才培养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三大人才工程:素质工程、领军人物工程、高技能人才工程。当代出版业呼唤像张元济那样的大出版家、呼唤像跨国集团老总那样的出版商,这已成为政府、业界、学界的共识。

  出版业的市场容量

  出版业的市场规模决定了出版人才市场的规模。中国出版业目前已形成了书、报、刊、声、光、电六大领域、包括出版教育、出版科研、版权代理、出版物资供应、出版物进出口等门类在内的产业体系,年增加值约4000亿元。书业、报业、期刊业和音像业是出版业版图上的四大板块。据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数据计算,目前出版业在中国整个传媒产业大盘中占据着最大的份额:产值1896亿元,占59.1%的绝对大头。其中图书出版市场规模1155亿元,占36%,遥遥领先于其他传媒细分市场;报业市场规模(广告+发行)422亿元,占13.2%;期刊业市场规模(发行+广告)289亿元,占9%;音像制品市场规模30亿元,占0.9%。从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来看,出版社以及从业人员的数量从1995年以来一直在稳定增长,人员规模趋于扩张。以上数据显示,出版行业仍然属于扩张性行业,其“大市”规定了其人才市场总体的积极态势。

  但是,与此同时,非纸介出版物、网络出版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图书出版和发行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图书市场的规模增速缓慢,甚至有下降倾向,库存图书也几乎接近年度销售额。如果以人均购书册数为指标来衡量图书市场规模的话,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均购书册数呈下降之势。2005年我国国民阅读率为48.7%,比1999年下降了11.7%。因此,出版业在大盘上扬的态势中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在人才的吸纳使用上自然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出版业用人单位构成及规模

  作为人才市场上“吃”进人才的需方,出版业用人单位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内容生产、复制单位;发行销售单位;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

  内容生产、复制单位。出版社是国有的图书内容供应商。全国范围内图书内容供应商共约3000余家,其中国有的出版社573家(包括副牌35家),约占总数的1/6,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14家),地方出版社353家(包括副牌21家);民营的图书内容供应商约2500家,占总数的5/6。另外全国共有328家音像制品出版单位,198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1399家报刊社,50家网络出版机构,近10家网络数据库经营单位,18万余家印刷复制单位(含出版、印刷公司、印刷物资供应单位等)。

  发行销售单位。图书发行主渠道新华书店加上民营批发商全国共约5000家。出版物发行网点全国共计15.9万余个,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约1.1万处,供销社发行网点3200处,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近600处,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网点约3万处,二级民营批发网点约5000处,集体、个体零售网点10万处。这其中,图书销售网点近10万个,批发企业约6800余家,全国性连锁经营企业18家,省内连锁经营企业46家,经营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书城664家,外资发行企业20家。图书发行单位、进出口公司、版权代理公司102家。发行企业总数逾12万家。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现有职工共15.8万人,印刷企业从业人员28万人。以上这些单位绝大多数转制为企业单位,它们在人事权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它们是未来人才市场的主要“消化”渠道。尤其是民营企业将在整个出版人才市场上扮演最活跃最慷慨的“甲方”。

  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全国共有各级出版行政职能机构1084家。其中,省、市级单立门户的新闻出版局75个,与有关部门合并的有216个;县区级单设新闻出版单位93个,与有关部门合并的有700个。行政机关的招聘人才大都为面向社会的公务员招考,用人管道窄小,机会少。全国共有170家各级出版协会、学会,其中中央级40家,地方130家。全国有55家印刷协会和20余家编辑出版科研单位。出版业专业期刊社有32家从事教学工作,负责编辑出版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这是有志于学术研究人才的首选。不过它的门槛较高,对学历要求高。但它由于受到编制限制,人才用量比较保守,增幅较小,有的甚至呈缩减趋势。

  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现状

  高校是制造、培育和输出人才的工厂,是人才市场上最重要的内容供应商。目前全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办学历史超过20年的有11所。全国编辑出版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有2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据2006年中国出版年鉴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251所院校开设了本专科层次的编辑、出版、印刷相关专业。以每个院校每届招收50人计算,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就是12.5万人。

  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近年来“编辑出版学”要求从学科谱系中上升独立为一级学科的呼声日益高涨。可以说,目前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其他传媒类专业一样,呈现出扩大再生产状态。

  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位

  然而,只要走出因扩招而日显热闹的校园,外面就是每年严酷的7月。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从“入口”转移到“出口”、入学难转为就业难的事实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新闻出版业还是就业热门,大学新闻出版专业毕业生连续几年就业率高出大学平均就业率19%。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出版科班的学生就业压力是越来越大。2007年初上海文化行业人才招聘会上,上海解放集团、文新集团、文广集团三大沪上传媒集团招聘的记者、编辑类岗位数加起来不超过100个,而现场应聘编辑、记者的应届生却突破了6000人。再加上大量的非应届生,岗位争夺之激烈也可谓“热门”。

一方面出版专业在不断扩招,另一方面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却遭到出版单位的冷遇。一项由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开展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只有15%。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1999年-2004年6届毕业生共126人中去出版社的只有13人,仅占10.32%。

  当前,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出现了脱节。首先,出版业究竟要人吗?目前出版业不缺人,编、印、发三大环节普遍人员过剩。但是,出版界又确实缺人。缺乏优秀的出版人才。《2005年—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人才培养规划》指出,出版业现有人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严重不合理,综合素质亟待普遍提高,整个人才队伍的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状态。领军人物不足、专业骨干流失、经营人才奇缺、新老青黄不接、结构比例失调(大都是中文、历史、新闻专业的),不懂现代传媒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编辑的知识领域不够、市场应变能力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其次,出版社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复合型人才” 和“高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集“杂家”和“专家”于一身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通才。据2005年的一项高校调查统计,在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应用性知识、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五类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跨学科知识,其次依次是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应用性知识、基础知识。用人单位认为最应提高的是工具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认为学校最应加强培养的也是跨学科知识。事实上出版社很少录取出版专业科班的毕业生。它们更青睐那些既懂相关专业理论,又了解出版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至于“高端型人才”,需在长期的业内实践积累,并非高校真空能够独立培养。

  实际上,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实际与出版用人单位所希望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积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期望之间形成了错位。在传媒行业中,出版社规模普遍偏小,人才需求总量有限。因此,高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量“计划生育”,谨防“超生”才是。而现在的局面已是僧多粥少。在笔者看来,导致专业教育与业界需求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学科的偏窄和课程的单薄是导致出版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缺陷的重要原因。国内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脱胎于中文系,普遍设在中文系下面,是按照语言文学学科模式、培养文字编辑的标准来制定培养计划开设课程的。而从大出版的角度来看,出版业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印刷等多种行业、岗位,就拿行业中最基本的职位“编辑”来说,也分为很多类型,有图书编辑、期刊编辑、电台编辑、影视编辑、版面编辑、内容编辑等,更重要的是“编辑”本身就是跨专业的、横断面的工种,而不仅仅是操弄文字句法的工作。而目前国内该专业课程设置大都显得“文气”有余,跨度不足,学科气质欠缺。

  培养口径的偏窄导致学生“营养”不良。 出版学科要求“树大分杈”、“独立一支”的诉求与业界对该专业“复合型”、“跨专业”人才的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国内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各有不同的背景,其隶属的院系有的设在新闻学系或传播学系,有的设在信息管理系,有的设在中文系、科学技术系,还有的设在艺术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不同学校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譬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注重科技与网络方面的教学;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强调实践能力,侧重于培养出版市场营销类刊物、各类期刊、电子出版物等方面的人才。另外,全国各类师范院校与民族院校的中文系也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

  这些在很多学界中人看来是出版专业“系出多门”、“杂乱无章”的缺陷,正是要尽力“改土归流”、“正本清源”的地方。而在笔者看来,这种“系出多门”正是出版专业教育的生存之道。
 
  未来几年出版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笔者以为,未来几年出版业人才市场上的热门职位将是以下几种:

  策划编辑:出版业的市场化决定了编辑由单一加工型向策划型转变,策划在整个出版业务工作中将居于核心地位。策划编辑工作涉及选题策划、出版运作、营销策略、品牌推广等多个方面,要具有规划多种出版平台的能力,依内容特性开发出纸版书、有声书、影像书、光碟版、网络出版、e-book等各种形式,因此未来的策划编辑不但要具备互动式的编辑概念,可能还得具备多种才能,如善于与读者互动,经营读者社群等。实际上变成了全程策划,成为“项目经理”。

  网络编辑:2005年3月国家劳动部门公布了10种新职业,其中之一就是网络编辑员。2004年,中国网络出版收入达35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如IT、通信、媒体、教育等行业)预计达250多亿元。2005年,全国电子出版品种达到6152种。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编辑的职位大增。目前从事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的人数超过300万。网络编辑人员每年的缺口超过10万。截至2006年底,全国网民数已达1.37亿,其中24岁以下的占52.4%,学生占32,3%,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占48.2%。这种使用者结构使得网络更需要引导和管理。从网络信息量来看,全国域名总量达到410万个,网页数达到44.7亿,网页字节总数分别为12.23万GB,比2005年分别增长86.3%和81.7%。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使得对网络内容的编辑加工审核组织变得更加必要,对网络编辑的需求更加旺盛。

  发行人才:出版业市场化进程中,出版行业将越来越重视发行人才的作用。它们将不再简单地负责产品的分销和配送,还需要对产品的整体营运提供决策服务,包括对发行渠道、读者进行评价,对同类产品进行比较,为高级管理层在市场覆盖、发展潜力、竞争态势、存在问题、改进方向等方面的决策做参考。

  数字出版人才:随着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内容产业是大势所趋。到2010年,我国将建设4-15个数字出版产业基地、10-20个网络出版强势企业,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网络文学、网络数据库、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等新型数字出版类型产品将得到大力发展。如此这般的数字出版建设蓝图决定了拥有数字多媒体开发和应用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必将是出版人才市场上的新宠新贵。

  网络游戏人才:政府计划开发出版1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民族网络游戏的任务“订单”,为网络游戏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设计、出版、销售注入了巨大动力能源,势必催生专门的网游出版人才的出现和走俏。

  高级技师:新闻出版总署规划到2010年,初、中、高级出版印刷技术工人的比例将由2005年的4:5:1优化为3:5:2,即高级技师将由10%左右的比例提高至20%以上。出版印刷专业高级技师将进一步受到人才市场的追捧。

  外语人才和版权人才:未来几年,外资准入的政策会更加开放,2006年以后,除了必须符合统一制定的图书销售网点规划以及外商投资指南目录之外,外资进入中国的图书分销领域基本没有限制。因此出版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上升。在扩大开放的同时,中国出版业也将向国际市场扩展,出版物对外推广工程及其“走出去”战略将逐步兑现,预计版权输出的品种将达3000种。版权贸易的活跃和版权输出的扩大将使得外语人才和版权贸易人才继续被看好。

  出版市场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人才:类似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开卷公司、Nielsen BookScan公司的出版行业市场调查公司将越来越多,具有定性研究能力的市场调查人才将受到出版调查市场的特别青睐。

  出版物产品设计师:传统的“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美术编辑”将会被“书籍设计”概念所取代,设计师将对出版物以商品视之,从材质、外观、包装、工艺等全方位角度对出版物进行物质层面的整体设计。作为出版业传统美编职位的高端形式,它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升温。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耗费10年,斥资2.8万亿!为奥运会押上家底的日本,还是难逃一劫 2020年后千万吨箱板瓦楞纸新产能或大批被取消、转移
2018年中国造纸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包装纸行业集中度较低 人员“就业难“遇企业“招工难“ 矛盾如何化解?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联系方式:0579-82057115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章程 | 网站制度 | 首批重点电商平台 | 评选专题单页 | 荣誉证书 | 世界包装组织成员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中国行业电子商务TOP100 | 中国商业网站100强 | 浙江电子商务10强 | 首批重点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 | 法律顾问
包装网竞价推广 | 广告服务 | 广告中心 | 客服中心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荣获2017年度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