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阅读在国内风生水起,但电子书市场始终难用一个“火”字形容,是读者阅读习惯难以改变还是数字阅读本身仍存在问题?数字阅读有哪些地方令读者不满意?“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本刊联合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发起“数字阅读用户满意度调查”,通过微投票及问卷对当前读者数字阅读习惯及满意度进行“摸底”。
由本刊及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发起的“数字阅读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尽管数字阅读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在500余份调查问卷中,喜欢数字阅读的比例达到46.38%,高于喜欢纸质书阅读的36.41%,但是读者对数字阅读的现状并不满意,内容质量成为国内电子书目前的最大问题。
本次调查统计,“劣质书籍泛滥,质量层次不齐”,以50.8%的投票率成为读者对数字阅读最不满意的地方;其次为“阅读资源有限,类别少,更新慢”,“体验不好,缺乏精心排版设计”及“价格不亲民,收费不合理”,投票率都超过了30%。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数字阅读时,读者并非不愿意付费,其疑虑在于花钱能否买到自己需要的、好看的电子书,本次调查中,不愿意为数字阅读付费的比例为34.42%,愿意付费的比例为24.28%,而41.3%的读者则表示付费与否关键取决于内容。
质量堪忧电子垃圾淹没优质资源
调查显示,读者对数字阅读的满意度仅为三成,认为数字阅读内容“质量层次不齐”、“书籍、阅读界面缺乏精心排版、设计”的读者比例达到67.39%。
记者发现,很多读者对电子书的评价都是“体验差”,即便是正版电子书也常常是“地摊脸”或“盗版范儿”。内容不完整、错别字多、图片显示错误、没版式或排版不美观、格式混乱等如是“低端”的错误在电子书中并不少见,令热衷于数字阅读的用户直呼“垃圾”、“不给力”。
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从自己看到很激情地劝别人看到厌倦电子书用了一年半时间,最近半年已经重新拾起纸质书,对电子书的感受是“痛恨”,“痛恨需要移来移去的阅读,痛恨一放大就全跑位的阅读,更痛恨动不动就出现‘格式无法支持、无法辨识’的提示”。
读者“小猫猫”也表示,就阅读而言读者喜欢的还是图文并茂、逼近原书的效果,而很多电子书仅仅是文字的简单排版,这样根本无法体现出电子书的优势。
曾经,封套装帧、纸张触感、油墨香气,甚至反复阅读后留下的折痕印迹都被视作纸质书和阅读最迷人的地方,但是一本好的电子书能带来怎样的阅读享受却鲜有读者能说得清楚、感受得到。正如网友“檀香雨”所言,纸质书给人“色、香、味”俱全的感觉,这种体验电子书尚无法替代。
有读者甚至向记者表示,电子书是以做“字”而不是做“书”的态度去开发的,读者从查询、购买、阅读花费了很多时间、也花了钱,碰到各种各样的差错和问题,这样的状况也反映了出版商、平台商、软件商等对电子书读者的不尊重,“纸书是要经过逐字逐句校验、审读的,为什么电子书就做不到?”该读者认为,这样的电子书严重损害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将损害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如果电子书过不了体验这一关,无法达到读者的期望,读者就会认为数字阅读根本不值得花钱,甚至心安理得地选择盗版。
使用不便无缝阅读仍然距离遥远
对电子书来说,便利性是消费者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随时随地、海量阅读是数字阅读的天然优势,然而现状并不理想,“即买即读”在实际的数字阅读中很难实现。调查显示,45.47%的读者认为数字阅读并不方便,环节复杂,有22.28%的读者认为电子书的支付环节不流畅、付费不便捷。
一个读者,同样进行pdf格式的阅读,却要面对从当当到京东、从云中书城到九月网、百度每家网站开发的不同客户端产品,且其资源无法打通,格式彼此不兼容。“用户一点接入,实现多元化阅读”还是一个遥远的梦。目前无缝阅读往往只是针对一家平台而言的,而即便是读者选择了一个平台进行阅读,也往往需要下载其客户端,进行安装、注册、登录,才能实现查找、购买、阅读,耗时长,管理程序也繁琐复杂,用户使用极为不便。
此外,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相关内容收集的方式是可以给电子书阅读体验加分的,不断强化电子书的社区互动功能,就电子书内容和相关话题实现即时对话、讨论与分享也可以增加读者的黏性。但就目前来看,分享互动也并不便利,有超过半数的用户表示,对数字阅读的交互式体验不满意,分享不便利。
性价比低电子书定价无法“亲民”
就读者而言,追求高性价比一直是阅读的一大趋势,调查数据也显示,对电子书价格表示满意的用户比例在20%左右,32.97%的用户认为数字阅读没有体现出价格优势,而更多用户则表示电子书只有在打折促销时比较划算。
据了解,目前电子书定价一般在纸书的1/5~1/3左右,不过这个比例并不足以吸引读者,不少读者表示自己对电子书的心理价位就是一块钱、两块钱,3元~8元之间尚能接受,如果超过10元定价就“高”了,“还不如选择纸质书”。
有33.88%的读者认为,按章节收费的模式不合理。有用户就向记者反映,很多小说千字几分钱,但其实很“吸金”,在使用手机阅读过程中,“看得正起劲后面就玩收费了,花了20元购买后继续看,看了一半没网连接不上了,结果手机又欠费了”。
近几年,读者对数字阅读的消费观念确有改观,不少读者都表示一旦电子书的阅读体验足够优秀,遇到内容好、排版精美的电子书愿意“花钱买”,但是当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很糟糕时,读者就会对电子书阅读持怀疑态度、甚至直接选择盗版。据调查统计,会通过正版渠道购买电子书的读者为37.75%,而32.67%的读者表示不会通过正版渠道购买电子书。
数字阅读以何制胜?
业界至今流传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阅读是玄幻、穿越、悬疑等原创小说的最佳载体。笔者以为,如果将眼光放得远一点儿,就会发现这一现况的产生仅仅是产业发展初期的一种体现,绝不会成为主流。做数字出版,做书不仅仅是字的累积,它是由文字、配图、装帧、版式等构成的综合体,如果仅就内容来说,那唯有将读者吸收到一个如文字网络游戏般的虚拟空间才能产生消费需求与消费黏性。
跟随技术发展的脚步,笔者想谈一下面向未来的数字阅读究竟应具备哪些特质。
一本书,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质书都是作者思想的传播载体,在成书之后,将会具有其独特的态度、性格与品位,所以我更愿意用拟人化的“修养”来表达。电子书必须从“内在”、“外表”与“互动”3个方面去提升。
所谓“内在”,通常是指书籍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及多媒体,这个定义是不完善的。书籍是规范化、系统化的信息与知识,因此除了内容,还有内容的组织与处理方式。在目前的电子书中,这种内容组织与处理方式的分寸感把握严重不足,要么是完全按照纸质书逻辑的静态内容组织模式,要么是对多媒体内容的盲目堆积。笔者认为,电子书不是纸质书的电子化,也不能完全脱离图书形式“天马行空”,电子书内容组织与处理需要从其自身的多媒体特征、大容量存储特征、交互成长特征三方面出发,结合图书特点进行重构。
所谓“外表”,主要体现在版式与功能设计上。读书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行为,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就意味着图书的版式与装帧必须服从于阅读目的,要有助于体现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这是图书的根本,同样也适用于电子书。
我们可以借助翻译衡量标准的“信、达、雅”来谈谈电子书的版式与功能设计。首先是“信”,电子书的排版必须尊重纸质书的百年排版标准,如禁排规则、段行间距处理、段首缩进、两端对齐、英文断字等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达”,即发挥电子化优势,让用户获取优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这里涉及电子化的版式重排以及对图片与多媒体内容的绚丽呈现,也包括如动态目录、批注、书签、搜索、参阅、超链接注解等电子化特有的功能设置;第三是“雅”,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也就是说,怎样将这些功能与读者的自然阅读习惯相结合,让读者自然舒适地用到这些功能而不感到生涩。电子书“外表”的最高境界是功能随需而得的“润物细无声”,而非一堆不知所云功能的野蛮叠加。
所谓“互动”,一方面是指电子书界面设计的友好性,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化阅读的体验设计。电子书的兴盛是由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所带动的,从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角度看来,一类书是某类“兴趣”的聚集载体,一本书是某个“话题”的聚集载体,而且是最佳载体之一。读者,通过书找到自己的“兴趣群落”;作者,通过“兴趣群落”的需求分析来写书、编书,更进一步产生彼此的需求黏性。由此,电子书产品设计本身能否有效起到这一黏结作用就变得至关重要。说到“互动”,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图书的社交网络营销,成功的社交网络营销不是声嘶力竭地微博推销,而是通过社会化阅读体验设计“让好书自己会说话”,让读者在基于自愿的分享中形成链式宣传作用。互动性的活跃程度,将逐渐成为电子书的成功标志。
基于上述几个电子书特质,如何将之落地并化为一本优质的书籍?这个任务,无论是IT企业还是出版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需要一个良性运转的合作机制去逐步完善实施;同时,图书类型众多、需求广泛,要想真正做好一本电子书实属不易,电子书这个行当需要掌握好“快”、“慢”的节奏与分寸。因此,既要勇于创新,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又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