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书展重头戏,首届国家级阅读论坛——“书香中国”昨天下午在展览中心举行。出版人、作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阅读的未来与价值选择”。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并致辞。
论坛上,“如何看待当代阅读功能的变迁”、“新技术发展,阅读意义何在”等议题,映射出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出版业和传统阅读面临的某种焦虑和危机。现场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的书展微博互动,更是新媒体“渗入”书展的直接例证。不过,与会嘉宾的观点出奇一致——数字化时代,阅读的价值不会降低。
驯服资本、驾驭新技术是对出版人的挑战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坦言,数字化时代,阅读的价值与未来走向确实困扰着出版人、作者和读者,但不应把这个问题太紧密地与数字出版联系。去年我国数字出版产值达1051亿元,剖析其中比例,349.8亿元来自手机出版 (包括短信、彩铃),327.7亿元来自网游,321.2亿元来自网络广告,占去大头。数字出版来势汹涌,但并非传统出版的“狼”,相反,应用好各种新媒介和技术,推动传统图书出版,才是出版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认为,阅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出版价值主导的。回顾近一个世纪的出版史,前60年是高兴的时代,出版人想出什么出什么,看重的是书的文化价值;此后20年是管理的时代,出版社对每本图书进行盈亏核算,以此决定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最近20年进入资本的时代,大型传媒集团兼并有价值的出版品牌,像经营娱乐业一样经营出版业。这导致出版业确有沦为大众娱乐附庸的危险。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驯服资本、驾驭新传播技术是对现代出版人提出的挑战。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变化,有价值的内容仍是出版的根本。关键还看有没有为读者提供好的作品,有多少好的作品。
看鲁迅少了,看周迅多了?
有人说,读书越来越小众化,娱乐成了主流选择——看鲁迅的少了,看周迅的多了。与会嘉宾认为:“与上世纪30年代相比,现在读鲁迅的绝对人数一定更多,要说现在不看鲁迅的人,当年也不会看鲁迅,他们看的是周璇。”学者周国平则提出,出版传媒化确实是当下文化界的问题,“如果说出版是大儿子,传媒是二儿子的话,二儿子可以做些和文化无关的事情,可以娱乐一些,但大儿子必须继承文化的家业。”而易中天则提出,书分两种,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现在最流行的一类书是养生书,实际上,养生之术首在养心,养心之法莫如读书。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明白了读书无用才是真读书,因为以实用为目的的话,一旦发现读书没用就再也不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