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最新研究认为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不可忽视自身品牌形象的树立。
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是产业链的核心,上游对作者资源有一定的把控,下游引导渠道及读者阅读书目。核心价值在于利用用户反馈信息进一步对图书进行策划及包装,引导整个阅读市场。
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机会在于内容到达用户的进程缩短,用户的反馈周期同样变短,对于出版社来说,其擅长的对内容进行包装,策划将有机会得到更快的验证,市场的更迭周期变快。
但是误区在于,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相比,对书目的传递和呈现有所不同,另外失去出版社品牌的有可能会失去对核心价值的把控,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认为具体有以下两点。
1:数字出版约束了内容的呈现,用户会逐步弱化出版社特点的感知:受到阅读客户端、终端的限制,用户在获取内容过程中仅仅直接获取了文字内容,传统图书中对书的包装,甚至页面字体的大小难以展开,出版社进一步也失去了对内容包装的主导权,不同出版社间的内容呈现出现同质化,用户会逐渐弱化出版社品牌的感知。
2:内容运营商品牌的树立,会威胁到出版社对作者资源的把控:传统出版中,用户是将对书目的反馈以信件等形式反馈给出版社,但在数字出版中,由于类似盛大文学、番薯网等内容运营商更接近用户,一方面更了解用户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更方便的收集用户反馈,内容平台运营内容品牌的树立,会出现作者直接和内容运营商签署版权,跳过出版社的可能,威胁到出版社和作者的合作关系。
保证出版社对用户的把控能力才是保证出版社和作者合作关系的关键,尽管对出版社品牌的营销并不是数字出版技术的核心,但是不能成为出版社忽视的一个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出版社认为,在和其他内容运营商竞争的过程中,传统出版社有必要增加运营内容的数量,但这并不是出版社擅长的,单一出版社甚至出版集团并不具备足够的内容资源,而这也往往造成大量资金的投入。
易观建议: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建议传统出版社在和内容提供商合作时不仅仅局限在内容的供给上,尽可能的争取自身品牌的树立,比如以店面的形式入住内容运营平台。同时争取到对书目的定价权,通过适时的调整售价提高营销能力。
另一方面出版社自己也要掌握用户的反馈,可以尝试建立一套机制把握用户反馈,不管用户通过什么渠道购买并阅读出版社的图书,出版社可以和用户直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