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柯尼卡美能达的舟仓忠幸直言:中国的彩色商务势不可挡;紧接着2008年,商务喷墨打印机概念重新被提出,彩色商务发展势头一浪比一浪高;2009年,迫于商务喷打的压力,彩色激光打印机推出入门级产品,售价降至1500元;2010年,彩色商务人气提升,彩色打印、复印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事实上,看似一派升平的彩色商务市场,里面却激流暗涌,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他们都各怀心思,这个市场并不太平。这也说明了一个现象:虽然中国被公认为是彩色商务潜力最大的市场,然而从黑白到彩色的过渡需要多长的时间呢?看情况,也不会是短时间的事情。
一、有盾必有矛,彩色商务发展起冲突
1.厂商:利益与发展的权衡
在推动黑白向彩色过渡,各大厂商可以说是积极主动的,这一点可以从目前一系列新彩色设备中可以看到。在打印机领域中,以喷墨技术为主的爱普生推出多款商务喷打,大推彩色商务喷打;而以激光技术为主的惠普、佳能、三星所推出的新产品也不少,甚至为了与商务喷打争一日长短,纷纷推出一系列入门彩色激光打印机,将初期购买成本降至最低。在复印领域中,以富士施乐为首的厂商也推出一系列彩色数码复合机,这些机型各具特色,速度也大大提升。从种种现象来看,众厂商对于彩色商务的推进可谓是不遗余力。
大家都在积极推动,为什么彩色市场增长还是显缓慢。原因是相比黑白文印,无论是彩色激光打印还是复印,成本都要高出一大截。要想彩色商务市场增长,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耗材成本。然而,对于此事却没有一个厂商愿意这样做。理由也很简单,和其它产品不同,耗材是众厂商利益的根本,降低耗材成本就等于降低利润收入。
每年中国市场仅仅耗材销售就是几百个亿,这还是保守估计。想一想,这是一个多么吸引的数字,哪个厂商会放弃这样的利益呢?再说,一旦耗材成本降低,彩色商务市场必然扩大,但是这扩大的份额又不一定会属于自己,对手也在盯紧这个市场,一不小心自己的努力变成了别人的成果。所以,对于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众厂商的态度是相当谨慎。
虽然态度谨慎,但是彩色商务还是要推广,这是关系到以后的发展方向。既然无法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那么该采用什么策略呢?彩色设备的老大富士施乐给出了答案:我们推广彩色文印更多的是帮助客户提升竞争力从而带来更大的成长。简单点来说,如果你们公司想提升竞争力,那么就必须使用彩色文印,实现彩色商务。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个不疼不痒的宣传口号,因为彩色文印能带给公司多大的竞争力短期内肯定看不到,但是要支付昂贵的彩色耗材成本却是立竿见影。
你要发展,你想得到更多的利润,却要我来买单,这是什么道理,相信没人任何消费者愿意这样做。
2.用户:诱惑与成本的比较
据研究结果所得,对于眼睛来说,色彩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它更吸引人的注意,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此外,色彩能为信息传递增加40%的读者,改善人们理解力的幅度达75%,同时对学习能力、兴趣的提升也高达75%。而对许多用户来说,能够快速打印或复印图文并茂的彩色报表和红头文件,兼顾高质量图像输出,也是彩色办公设备最具诱惑力的特征。
惠普在宣传彩色商务时举了一个例子:当面对市场竞争的时候,你跟另外一家中小企业竞争,或者跟一家大企业在竞争,那你的客户怎么去判别你?会看你做事的细节是不是也是很专业的,我公司小但不等于我不可以做事专业。彩色激光打印机恰恰你可以有机会让你在这种细节上不需要花很高的成本,两千块钱就够买一台彩色激光打印机。推广口号是:彩色文印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好证明。
诱惑力是有了,理想也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惠普等厂商只是讲述了增强竞争力所付出的前期小部分成本(如2000元),并没有说后期的耗材成本。两者相比,后者才是厂商利润的来源,也是用户需要付出的沉重成本代价。先不说喷墨打印设备,因为相较于激光产品,喷墨要打印彩色文件,不仅耗材成本比激光贵,它还要采用特殊的彩色喷墨纸,成本相当高。所以,除非是打印照片之类,一般商务文件都不太建议用喷墨打印机。
商务喷打出现了,虽说在速度上追上了激打,但最终的耗材成本还是高。曾有用户对7个品牌11款彩色激光打印机进行打印成本计算,其中7款为入门产品,4款为高端产品。结果发现,在同样是文本打印的模式下,彩色激打的黑白文本也不会比黑白激打贵多少,但一旦换成彩色模式打印,在相同的覆盖率的情况下,打印成本是文本模式打印成本的几倍。即使用文本打印时成本为0.13元/页~0.26元/页,彩色模式下的打印成本为0.69元/页~1.02元/页。
此外,我们也发现,越是高端的设备彩色成本越便宜,越是低端成本越贵。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为推进彩色激打的普及,厂商不遗余力地降低入门级彩色激打的售价,对于机身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以“零价格”进行销售,希望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依靠后续的耗材销售来盈利,它的打印成本能不高吗?举个例子说,某品牌的a4入门彩色激光打印机,采用四个硒鼓,四个硒鼓售价居然高达2190元,比购机成本还要高。望而止步,这是目前大多数消费者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