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从概念提出时就存在诸多瑕疵,设计更是极其糟糕。”作为随时阅读的终端设备,亚马逊Kindle还未正式面市就遭到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炮轰。
“现在都已经没有人看书了,想借阅读器发威不可思议”、“它的模样老的像从上世纪70年代研究所里爬出来的”、“用户不会吃饱撑得付出399美元”,类似的质疑伴随着Kindle的推出从未停息过。
然而,Kindle在2007年11月首次发售时,五个半小时内被抢购一空,“一机难求”的局面持续了整整18个月;因为断货,eBay上的二手Kindle价格比新机还高出近50美元。2008年,其总销售量近50万台,与iPod刚面市的年销量相匹敌。
经济危机的眼下,亚马逊在网站上牛气地通告:“要得到这个价格不菲的小玩意儿,你需在付款后等待2个月,海外销售则欠奉。”
09年3月,新版本Kindle2刚推出,就备受美国媒体热捧。透过火爆的表象人们发现,两年时光里,Kindle正一步步蚕食着长达550年的图书、报刊等传统印刷品市场,欲将成为出版行业的“颠覆者”。
质疑下的“图书界iPod”
虽然Kindle有各种优势,但是面对阅读变革,很多人还是保持怀疑。
跟铅笔厚度一样薄、重约280克、外部尺寸与平装书一样;只能显示黑白双色、仅一份报纸份量的十分之一,最主要的按键也只有“上一页”和“下一页”两个。功能简单、界面单一,这是Kindle2的特色。
但它却可存储1500本书,并能朗读保存在其内的文字;而不借助电脑、随时随地的免费无线接入,又帮助人们真正实现了书籍和报刊的“按需阅读”。
美国《商业周刊》撰文称,“Kindle2真正妙处在于其创新服务。”据了解,最新发布的Kindle2拥有者可随时随地购买23万本图书,订阅期刊和博客,只要是亚马逊书单里的,从浏览、订阅到购买阅读,时间不超过60秒,而内容的定价仅为图书原价的3-4折。
值得一提的是,Kindle2的“轻声同步”功能,使得它能在阅读上与手机实现同步。用户在手机上阅读到任何一个地方,在Kindle2上可接着往下看,其充电一次可使用两周。
Kindle深深抓住了那些习惯在各种环境中手捧书本的各色人群。摩根大通分析师伊姆兰-可汗在一份报告中称,Kindle的成功堪与苹果在音乐播放器取得的成功相媲美。《新闻周刊》杂志称之为“图书界的iPod”。因为音频朗读功能,美国作协甚至担心其会对美国有声书市场造成很大破坏。
市场分析机构Collins Stewart的分析师桑迪普-阿瓦加尔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Kindle的营收将增长3倍,达到2.56亿美元。2012年,将增至16亿美元,其销量也将达到250万部。
然而,有人对其高达360美元的售价表示担心。“我宁愿花350美元去买一个上网本。”
“用户必须购买亚马逊的内容,这种设置的限制可能会让用户反戈。”有分析师也不看好Kindle的前景。
其中,最多的反对者认为Kindle的最大挑战是“人们捧着书本读的感觉”,随处看书很不可思议,就好比在中国火爆一时的电子杂志,最终人们还是觉得翻着的纸张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