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罗京的逝世让很多喜欢罗京的观众悲痛万分,同时也让人们对《新闻联播》有了更多的关注,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的消息再次让人们议论的焦点聚集到《新闻联播》上,此前他告诉媒体《新闻联播》终于要“变脸”了,他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
而围绕着是否要改变《新闻联播》严肃、拘谨的风格,网上相关调查显示,截至6月10日上午10时,62.4%的网民“不认可《新闻联播》现在的播报方式,认为播报新闻应该亲民一些”。更有观众感性地用一个隐喻把一个人的突然逝去与变革的必然趋势联系在一起,“罗京的病逝是一个播音时代的结束——《新闻联播》严肃、拘谨的时代结束了。”
无论未来的《新闻联播》是否能更加亲民,笔者相信任何一种改变都会有助于《新闻联播》在世界舞台更好‘发声’。
而关于《新闻联播》是否过于严肃性的讨论,却让笔者联想到了印刷媒体的未来之路。
印刷媒体所经历的危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有关她未来的讨论中。来自网络媒体的冲击,报纸正逐渐失去曾经忠实的读者。许多人都在问同互联网的竞争中印刷媒体还有多少优势可言?不论大家是否注意到,一直以来印刷媒体正是凭借其严肃性和权威性被无数的传统读者所接受。
而对于年轻的读者,在未来他们掌握了印刷媒体的未来,他们的阅读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信息传播的方式。虽然免费、海量、轻而易举的网络新闻正一点点年轻人所钟爱。对于大多数年轻的读者,但对于报纸这样的印刷媒体,他们似乎也寄予希望,对于这些年轻人,报纸代表着可信度、代表着真相。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却往往充斥着来源不明、故意捏造的虚假消息。我们都很清楚,正是可信度成为了报纸可以一直生存下去的最大理由。
无论是《新闻联播》还是印刷媒体,他们都以“老大哥”的身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面对着众多“后起之秀”的挑战他们也在开始改变自己。但对于印刷媒体严肃性和权威性确实自己生产下去的关键,对于那些年轻的读者印刷媒体应该试着更好的去了解他们,只有真正的知道了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印刷媒体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