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连日的阴雨让三亚的空气异常湿润,在三亚同济科技园区的一栋两层小楼里,陈名乔用他那双因为长期摆弄机械而变得粗糙的手,轻轻抚摩着他发明的第一台虹式四色胶印机,就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抚摩自己的孩子。
陈名乔的发明刚刚获得国家专利,国内印刷行业的专家这样评价他的发明:虹式四色胶印机成功解决了一百多年来的彩印难题,一旦投入市场,会极大改变国内印刷机械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和单纯仿制的落后现状。
一百多年来,彩色印刷机械中的主流工艺——平板胶印一直被困扰:如何既能大大缩小机械的空间布局,又能保证套印精度和水墨平衡这两个关键的质量指标?
传统的平版胶印机械被戏称为“巨型劳力士”,这是因为这种机械结构复杂、身躯庞大,造价昂贵。买一台这样的机械,即便是想从一个房间搬到隔壁房间,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花好几天的时间,仅拆装费用最高的就要7万元。
国际印刷机械制造巨头海德堡等企业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失败了。现今普及的两大传统机械内部结构设计中,都必须使用两个或者四个甚至多个印刷机组,这带来几个缺陷,一是能耗大,一台印幅为两张书写纸大小的机器,三个班次运转下来耗电约500度;二是占地大不易搬运,一台机械重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每次搬运需重新拆装;三是造价昂贵,平均一台需350万元—1000万元人民币售价。
陈名乔的发明则完全颠覆传统机械的内部构造,他的机器只需要一个压印滚筒,传统机器中动力传递所必须的一切中间件,他统统抛弃了。
这一大胆设想一经提出,毫无疑问遭到了业界的质疑。三亚科技创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简称科创公司)副总经理何树林印象很深刻,“2006年4月的一天中午,就在上海理工大学印刷学院机电工程系楼前的毕升雕像下面,当彩印机电专家崔子伟教授听了有关陈名乔的发明构想后,连说了三个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