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汤剂剂型改革的尝试上,日本推行的复方提取颗粒剂无法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药物不能随症加减,违背了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台湾推行单味提取颗粒剂,虽然可随症加减药物,但疗效却达不到复方汤剂的效果。
目前也有饮片厂根据临床的常规用量将饮片进行分包装(基本上只生产5 g和10 g),医院调剂人员再根据处方,以小包装饮片为基本配方单位给患者配药,每剂中药由若干小包装饮片组成,患者回去拆开小包装进行煎煮,这样克服了单方提取颗粒剂和复方提取颗粒的不足,继承了传统中医的治疗原则,可以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是一个较好的汤剂调配改革方式。然而,每一味药的包装规格,如何既能满足临床用药配方的需要,减少病人的煎药麻烦,又可降低中药房设备、包装成本,我们做了如下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查阅《方剂学》[1]64方398种中药;查阅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2]中药饮片453种中药;查阅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中药处方232张,涉及382种中药,2633次。
1.2 方法
在《方剂学》中每一小类中各抽一汤剂方进行统计,统计每张处方中的药物用量;《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的中药的用量进行统计;抽取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2000年中药处方232张进行统计。用量有一定范围的,取最大用量或一定范围。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2.1.1 《方剂学》中药物数量的统计情况见表1。表1 《方剂学》中药物用量与数量统计情况(略)
2.1.2 《中国药典》中药物数量的统计情况见表2。表2 《中国药典》中药物用量与数量统计情况(略)
2.1.3 医院处方药物数量、用量、出现次数的统计情况见表3。表3 医院处方中药物用量与数量统计情况(略)
2.2 分析
2.2.1 汇总药物数量、用量、出现次数的统计情况见表4。表4 汇总药物用量与数量统计情况(略)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统计药物的总次数为3 217,其中用量6 g的药物次数为381,占11.84%;用量9 g的药物次数为1 302,占40.47%;用量12 g的药物次数为728,占22.63%;用量15 g的药物次数为426,占13.24%;以上用量的药物占总数量的88.19%。
在统计过程中还发现,用量在20 g以上的药物,主要是质地较重的动物化石类药和矿物类药,而全草类和叶类药的用量主要为10、15、20、25、30 g。用量在4 g以下的药物主要是贵重药物和剧、麻、限药物。
3 结论
对中药饮片小包装规格的探讨为了更全面的满足临床的用药,可将小包装的规格按以下原则进行分装:
3.1 用量较小的贵重药、剧、麻、限药物根据《贵重药物的管理》和《剧、麻、限药物的管理》进行管理,不再进行分包装。
3.2 将质地较重的动物化石类药和矿物类药,全草类和叶类药药物,分为两种包装规格:10 g和15 g。
3.3 其他药物的也分两种包装规格:6 g和9 g。
4 讨论
中药饮片厂按以上的办法进行小包装饮片分装,基本上可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而且在药房进行调剂时只需要2个小包装:12 g(6 g×2包)、15 g(6 g+9 g)、18 g(9 g×2包),一半以上的药物只需一个小包装。这种方案应该是最为合理的一种,只需要2个规格的小包装,即可满足临床95%以上的用药。不但增加了医生使用药物的灵活性,而且大大提高了调剂质量和调剂效率,减少病人煎煮药物时的麻烦。
虽然解决了饮片的包装规格问题,然而应该选择怎样的包装材料,才能降低包装成本和减少病人煎煮药物时的麻烦呢?现在有一些地区采用铝箔包装,病人在使用时,拆开每包药物,再煎煮,但是铝箔包装成本比较高,病人使用的时候也比较麻烦;有一些地区采用塑料膜包装,虽然降低了包装成本,但塑料薄膜包装的安全性值得怀疑。本人考虑能否使用类似于袋泡茶的包装材料,再将炮制好的中药饮片进行粉碎,制成粗颗粒再包装,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包装成本,不需拆包,省去煎煮麻烦,但其煎出液的成分是否会较原汤剂的成分降低?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