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报2月10日在行、业争鸣栏目刊登了一篇“对发泡餐具继续被禁的思考和建议”的文章,笔者认为其中某些“思考和建议”值得商榷,我们就此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考和建议,供行业有识之士斧正。
目前发泡塑料餐具仍有很大发展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塑料餐具和塑料袋等广泛使用,其废弃物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即所谓的“白色污染”。为此,原国家经贸委1999年发布了停止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提倡采用替代品,即所谓“环保餐具”的六号令。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由于禁令下达后,绝大多数地区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白色污染的治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近经国家有关部门对快餐餐具行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下达了6号令和多次通知,但六年来,发泡塑料餐具至今仍在市场上占主角地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统计,1999年塑料餐具(含塑料快餐盒、碗、杯、盘)销售量约160亿只,到2005年已上升到280亿只,其中一次性塑料餐具增为120亿只。而在一次性塑料餐具中属发泡塑料制成的为86亿只,仍占快餐具使用量的70%;属各种“环保”型的为34亿只,仅占使用量的30%。这种情况,促使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为什么在国家下达禁令和多次通知后,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和使用仍然是“禁而不止”,对“环保”型餐具是“扶而不上”呢?该文的思考是因为“过去和现在许多人都对这项政策不理解甚至反对”,说明“政府的工作没做好”,“某些政府的失职”,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环保餐具不公平的竞争”等等,笔者却并不认为如此。
发泡塑料餐具能够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发泡塑料餐具之所以能继续有很大发展,固然有某些地方政府执行六号令不力、管理机构不落实等原因,没有“堵”住发泡餐具的生产使用。但笔者思考,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应该承认由于国家对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视,加强了对塑料餐具废弃物的管理和回收工作,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文明消费的习惯,使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得到了比较有效地控制,才有可能使发泡塑料餐具被继续生产使用。
其次,是发泡塑料餐具本身所固有的用料省、重量轻、强度高、保温、隔热、耐油性能好以及价格成本低等优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材料制品能够代替。而所谓的环保型餐具(利-学的称谓应为“替代品”)并不是真属“环保”,其性能、价格与泡沫塑料餐具不可比,其餐具的废弃物污染也很难处理,真正能“降解”的材料尚在研制中,成功的比例很小。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自然在市场竞争面前成不了优胜者,使发泡塑料餐具仍占有继续存在的空间。据行业调查报告提供,在政府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的政策引导下,纸浆模塑类的“环保”餐具企业从1999年的100家左右,迅速发展到600家左右,生产能力可达45亿只,但到2002年只剩下60多家—,产量5亿只,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事实说明,“环保餐具”虽有政府扶持,其生产和使用的数量,以及占有市场的份额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几年来发泡塑料餐具行业为了求生存,加大了自我研发的能力,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工艺及其装备上已经解决了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技术难关,将回收的废塑料再生造粒,生产出硬塑料低档产品、涂料、粘合剂、油漆、建筑材料包装制品、日常生活制品等。摒弃了对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物实行“掩埋”造成环境污染的落后的传统方法。
第四,从根本意义来说,生产和使用发泡塑料餐具,是可以走经济循环之路的,即按产品生命周期来考察,发泡塑料餐具是可以从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使用和废止各个过程解决好环境的污染问题,真正实现绿色包装的要求。上海地区实行的综合治理白色污染的系统工程对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已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综上所述,几年来发泡塑料餐具在国家六号令下达后,不但没有禁止住其生产、使用,反而有所发展,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合理性。笔者认为,虽然国,家最近又发布了继续禁止生产使用发泡塑料餐具的“命令”,但在可预见的将来,还没有能完全代替使用的比较更理想的餐具。因此,目前一味的坚持执行“禁止”的政策,恐怕是很难行得通的。所以,笔者不同意该文对发泡塑料餐具建议实行“凡是生产发泡塑料餐具的厂家必须无条件立即停止生产;凡是经销发泡餐具的企业或商贩立即停止销售”。至于对于那些假冒产品,无论是发泡塑料餐具或者环保餐具,一旦出现按既定方针继续“打假”就是了,本行业有,其他行业也有,绝不能以此作为继续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使用的借口。
对治理白色污染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其实在对如何治理白色污染,如何处理好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使用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和做法。早在国家经贸委六号令发出之后的2001年5月,《人民日报》在“整治白色污染要走科学路线’’的文章中,就指出“禁白论”的思路很难行得通,“最积极的办法是建立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对废弃泡沫塑料进行回收再利用进入循环经济”;《经济日报》在同年的11月也发表了“废弃发泡塑料餐盒何处去?”的文章。主张大力推广上海对塑料饭盒实行“大力回收,变废为宝”的经验。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区包装界人士,也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对“禁白”政策要反思,希望政府制定的包装产业政策,应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等等。笔者认为,“禁白论”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由于某些人的误传和某些媒体的误导、炒作,他们不顾学术界科技人士、塑料行业专家们早已多次论证澄清的事实,传播“发泡塑料餐具有毒、有害、致癌”等错误观点。他们无视把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好才是解决白色污染的关键,而发泡塑料餐具是白色污染的“元凶”,这是加在发泡塑料餐具头上的“冤案”。他们不宣传和介绍正确地经济循环理念,科学地寻求治理包装废弃物污染的方法,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污染危害健康的警惕心理,转移社会公众对正确解决污染的注意力,使政策制定找不准科学依据,很难定出行得通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