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指南针、火药、造纸,是我国古代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但时过境迁,在世界信息技术时代,我国的印刷业发展面临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诸多困局。
困局一:技术含量低 恶性竞争烈
有人曾经用这样的比喻来描述我国印刷业的变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刷机犹如印钞机,利润丰厚、业务饱满;但九十年代以后,印刷机就犹如印草(纸)机,利润微薄、业务难找。
中国包装联合会印刷委员会专家陈麒祥指出,我国印刷企业现状是"散、小、低",散:企业分散、技术力量分散、生产能力分散、资质分散;小:总体规模小、生产能力小、市场开拓能力小;低:生产效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对新技术运用率低、企业发展后备储蓄低。
目前,我国印刷行业正步人微利时代。在印刷市场上,工价最能说明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印刷工价和国外差不多,但如今中国的印刷工价只有国外的1/8。
除了越来越激烈的同行竞争外,我国印刷产业还受到上、下游产业链的挤压,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印刷产业的上游产品--纸、塑料及其他辅料的原材料价格,近年来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这种原材料大幅上涨的危机却很难向下游企业转移。由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包装大户"的行业竞争激烈,为降低成本,这些企业每年都要求包装印刷企业降低价格或开展网上竞价,迫使包装企业为争取"蛋糕"相互压价。由于"僧多粥少"、业务难寻,许多印刷企业只得深陷恶性竞争的"泥潭"。
困局二:重复引进多 创新能力弱
近10年来,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亚洲转移,与出版、食品、日化、烟草、轻工等众多行业息息相关的印刷业,其工业产值在我国的年均增长速度一直在10%以上,2004年达到2775亿元,占GDP的2%,预计今年将达到3000亿元。
由于印刷行业门槛很低,因此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企业规模与数量扩张迅猛,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盲目引进、重复建设,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分很少。例如,云南一个省就有50多条凹印机生产线,开工率却不足60%。
中国印刷及器材工业协会秘书长许锦枫认为,目前我国印刷行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十分薄弱。从全国来讲,还没有一个具有权威、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开发机构,产、学、研结合得也不够。整个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技术创新等都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力度不够,国内包装及印刷设备制造水平都亟待提高。
例如,直接制版、数字印刷等新技术在包装印刷企业中的应用尚不普遍;高速胶印机、高速凹印机、直接制版机(CTP)等高档设备国内尚不能生产;CTP技术、胶印机连线技术的知识产权都掌握在外国业界手里,套筒技术、冷烫印技术也是国外的创新。
上海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雄卿说:"当前我国业界急需转变观念,有的人总认为什么都是国外的好,国外的先进,都在进行仿制。事实上,我们仿制的某些设备与技术,有的已经在国际上被否定,甚至早就被淘汰了。"
在我国印刷企业热衷于模仿的同时,国外的跨国公司却在拼命创新。例如世界最大的特殊材料供应商--美国罗门哈斯公司,每年都将超过4%的年销售额用于研究和发展。
困局三:人才缺口大 专业素质差
日前在杭州举行的一次高级人才招聘会上,广东一家印刷企业想以6万元至10万元的年薪选拔一名印刷高级技工。按照企业的要求,这名技工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能独立操作四色机等印刷设备,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对工人进行指导,并协助行政部门管理职工。招聘结果令企业十分失望,这一高薪职位问津者寥寥,更谈不上优中择优了。
随着我国印刷业的迅速发展,人才缺口正在加大。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顾问鲁兵指出,目前我国印刷机械行业在人才问题上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据了解,我国有的印刷机械研究机构几乎成了"空壳",绝大部分高级技术人才都到外资企业去了。二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印刷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印刷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同样都是使用一流的设备配置,中国工人印制出来的产品就是不如"老外"。我国一个印刷行业协会曾受当地有关部门委托,举行过一次中级技工考试,结果令业内专家"大跌眼镜",他们发现大部分领机连中级工人的水准都没有达到。相当多的印刷企业由于人手紧缺或担心技工眺槽,多年来几乎没有组织过任何形式的培训。
业内专家指出,企业设备落后,花些钱就可以更新;而技术工人的素质提高,却不是花了钱就能立竿见影。技术工人是技术创新的实践者,是一个行业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我国要成为世界的印刷基地,改变廉价的形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工人至关重要。
信息来源:pac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