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汉字"六义"和现代图象设计原理的关系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所有人类认识活动的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中国人的思维具有明显的"意象"思维特征,汉字、中国书画、中国音乐都是典型的代表。后代人将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方法总结为"六义"。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同源性,使汉字与"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我想通过视觉传达设计学中的设计图象原理,来解读这一"不解"之源,使我们在这个角度上,对汉字与平面设计在思维根源上的关系有所思考。
安德列·勒鲁瓦-古昂认为,汉字在声音与注音符号(一群意向)之间创造了一种象征关系,这就为中国的诗歌和书法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中国文字在人类历史上代表了一种平衡状态,它一方面相当准确地表达了数学或生物学概念,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运用最古老的文字表达系统的可能性,汉语符号的并置创造的不是句子,而是一组有意味的意象,意象的张力充满了暗示的意义。[9](P207-209)汉字的这种特性也使得它给平面视觉传达创意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
"汉字的`象形`特征在于它是对物体轮廓的简约化、概括化和具体化,是中国人对物`象`长期观察、留意的结果,使用符号形象对物象的再现,这一`再现`的过程并非镜像式的,而是渗透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汉字的形体和象形结构中已具有抓住事物主要特征加以再现的表现因素,它在再现物体之`象`时也同时表达了造字者的主观审美情感。汉字对物象的简约化和概括化,并不脱离`象`和`形`,这就为理解和想象创造了一个颇富张力的施展空间……"[3](P354)
使我们能把握汉字形体的魅力之源的工具,就是它的造字法则和用字法则,这里的用字法指的是《说文解字》中"六义"的后两种,即"假借"和"转注"古人所讲的六书,现在普遍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汉字的创造,本质上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一种"具象的抽象"思维,因为这种抽象的思维始终围绕着象形文字与表意文字的设计活动。下面我想从视觉传达设计学中设计图象的原理出发,对"六义"所包含的创造性形象思维来进行讨论。
1.汉字的造字法中,包含着设计图象的意象概括性特征。DOLCN.com
这里的设计图象,也就是指我们在平面设计中最终要得出的视觉结果,或其中的一定组成部分。设计图象"是设计师以视觉途径表达自身意图的,并引起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具体形状和姿态","设计图象的三层主要含义:一.通过视觉途径进行。二.具体的、生动的形象。三.能引起信息交流的视觉符号。" [8](P44)今汉字(隶书到现在的汉字)的设计图象特征中"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这一特征相对于古汉字(隶书出现之前的汉字)较弱,但与今天世界上通行的其他文字相比则是最明显的。汉字中所蕴含的意象表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态度。不同时代文化的痕迹,都在其中有体现。
汉字的"晨",是一个会意字。"辰"字旁原写做" ",是手握石刀的意思。与"曰"字一起刻画出了阳光劈开云层,一跃而出的景象。"坤"字中的"土"代表土地,"申"的本意原为女人生了女孩,女孩长大后再生女孩,代代延续的意思。"坤"自本义为丰饶的大地。"坤"与"地"词义相同,是先民对大地、大自然的一种崇拜。这种造字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对于人的心理的描述,也是一种主客体同构的意象,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象形方法。一方面是意象的显现,具有摄取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受传者又通过视觉进一步加工图象,获取意象,进而形成一定的观念(即积累经验,认识世界),指导社会活动。
2.汉字的造字法,还体现了"事物的概念的概括性"这一设计图象特征(概念的概括性是从形象中摄取一般的本质,进而突破形象,超越形象)。
汉字的偏旁部首从繁杂向简化发展的过程中,从图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汉字体现了"设计图象的概念性概括"这一特征。甲骨文、金文,已经将象形文字中的某些形状相对稳定的字总结出了相对固定的形,如"日"、"月",但对于某些字,如:"人"、"山"等,所指事物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字,在古汉字系统中对它们的写法还是比较混乱和不定形,不管作为单个字,还是作为偏旁部首,同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之现象。拿"日"字举例:在甲骨文"旦"中写作" ",在"杲"中写作" ",在"是"字中写作" ","莫"中写作" ",在字形上的差异比较大。
也就是在对汉字字形所作的设计和改进之中,对"事物的概念的概括性"这一设计图象特征,就已经显露了出来。"山"字的写法,从多种多样到现行的通用写法,汉字抓住了"山"的意向,将不同形态的山的"象",概括为平地之上的直立突起,又抓住了山的概念,概括为高、险等特征。"崇、崇高","峻、峻峭","巍、巍峨","嵩、嵩山"。
3.汉字是设计图象的符号意义的一种体现。因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设计图象符号,汉字是人类信息传播中人工信息的代表,即"符号信息",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吸收、利用能引起人们相对固定的思维和反应的各种信息形式。它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组成,剥离了汉字语言文字的性质,它又近乎于一种非语言符号。正像是苏珊·朗格指出的:一般人对符号作的定义,都忽视了符号所具有的那种最为重要的理性思维价值,或者说忽视了符号的最主要的功能--亦即将经验形式化,并通过这种形式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观照、逻辑直觉、认识和理解的重大功能。汉字正是具有了这种功能,所以能为态度、情绪、情感等主观经验的表象的种种特征赋予独特的形象。
"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约定俗成视觉信号系统。这些符号要能灵活的书写由声音构成的语言,使信息送到远方,传到后代。"[11] (P400)从语言学家对图画与文字的界定研究中,我们惊讶的看到了某种相似的思维过程。当图画、符号与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约定俗成的或默契的固定联系时,那么它们就完成了向文字的过渡,汉字也经历了这种过渡。平面设计的图形创意、字体创意或主题设计,往往就是在类似这样一个过程中行进,只不过最后得出的结果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综合多种要素的视觉传达作品,其表达能力不单是可以"书写"由声音构成的语言,还更善于表现"由声音构成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汉字的创造,就是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观念,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融入文字中的具体方法。这种创意和创形思维的结果--汉字,时时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