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环境的影响
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中分布得很广,但在环境中实有的量并不多,因为它们在环境中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得很快。另外,它们在环境中量的减少,也可能与污水处理得到改善有关。最近的许多研究工作表明,苯二甲酸酯对整体环境影响很小,但是由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也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正因为如此,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对以前的研究成果须持谨慎态度。
3.1水溶性
DEHP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人测得的数值差别很大(由1~340μg·L-1)。通过利用近代最先进的技术,包括高性能液相色谱测得辛醇-水的分配系数Kow而得到DEHP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8~2.8μg·L-1。这个较低的苯二甲酸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值,现在易于被人们接受,同时也反映了苯二甲酸酯的稳定状态和在试验条件下在水中的均匀分布情况。
3.2水生物毒性
苯二甲酸酯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因此对生物的毒性出现一个特殊的问题。Staples等人曾用18种苯二甲酸酯(由二己酯到二十一酯)对9种鱼做过慢性毒性试验。其中高分子量苯二甲酸酯的无明显作用浓度(NOEC)为>52~23800μg·L-1。这说明,为得到最大的接触浓度(即达到乳浊液时)由于所使用的试验技术不同,所得到的NOEC值差别很大。也说明苯二甲酸酯在水中的浓度达到最大,甚至达到呈稳定的乳状液时,对鱼也不会构成慢性中毒。上述各试验可以认为,苯二甲酸二己酯到苯二甲酸二十一酯在水中的浓度到最大时(甚至呈乳状液时)也不会对水生物构成急性或慢性中毒。
3.3沉积物毒性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美国环境保护机构曾联合对含苯二甲酸酯的沉积物(渣滓)的毒性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曾对已经在10天的沉积物(渣滓)中生存的摇蚊属(Chironomoustentans)和绿勾虾属(Hyalellaazteca)进行过浓度高达3000mg/kg干重的DHP、DEHP、DINP、711P和DIDP的毒性试验,结果并没见到有什么反应。Brown等人对已经在28天的沉积物上生存的摇蚊属进行含量高达10000mg/kg干重的DEHP和DIDP的慢性毒性试验,没发现毒性反应。Wennberg等人曾对蛙属蛋的裂口或蝌蚪以DEHP和DIDP浓度高达600mg/kg干重进行过试验,也没发现中毒反应,而这些浓度要比自然环境中的浓度高的多。
3.4生物积累
过去由许多科研中计算出来的大量生物浓度因数(bioconcentrationfactorBCF)有许多缺点。因为那些作者们简单地以试验后的水内所存在的微生物是否有放射性为依据。但他们却没注意到,在试验过程中水中的放射性已衰落了好几个数量级。另外,那些试验结果过多的是依赖放射性,而不是根据原来化合物的本身特性和它们的代谢物以及化合物中碳原子数的变化。而对生物浓度研究证明,经过暴露一段时间以后暴露浓度还是较低。例如Carr等人经对一些分布在含有苯二甲酸酯的环境内的生物积累研究证明,DEHP在鲤鱼中的生物积累因数为~120,BBP在大鳍鳞鳃太阳鱼(bluegillsunfish)的生物积累因素为9.4。最近,Staples等人已对苯二甲酸酯的生物积累收集了大量文献。
3.5生物降解
高分子量的苯二甲酸酯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低于它们在试验研究时的生物降解。最近Scholz改进了Turm方法(OECD1993,EEC1992)特意为水溶解度低的物质而设计的方法,证明DNP、DEHP和DINP三种苯二甲酸酯能迅速降解。而苯二甲酸酯在需氧条件下能迅速降解是因为在污水和土壤中发生裂解而加快了速度。4结论通过对灵长目动物和大鼠遗传工程的最近研究证明,苯二甲酸酯对啮齿动物的致癌和遗传效应有物种的特异性,而对人体的影响则很小。由体内试验所得的数据清楚证明,苯二甲酸酯既没有雌激素活性,也没有排斥雌激素活性的作用。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中确实存在,但由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而且在需氧条件下降解很快,因此这么少的量不会使广大的水生有机物产生毒性反应。苯二甲酸酯在厌氧条件下降解速度很慢,因此在沉积物(渣滓)中时有存在。但是有些对生存于沉积物中的有机物的研究工作证明,虽然苯二甲酸酯在沉积物中的浓度远远大于环境中的量,但也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作者:石万聪
信息来源:中国塑料助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