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联合国召开的《障碍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上有人提出了“无障碍设计”的概念,它是指消除对使用者构成障碍因素的设计(Barrier Free)。这里所指的“使用者”原来主要是指有生理障碍的人群。后来“有障碍者”这一概念的含义又有所扩大,还包括孕妇、儿童和老人,以及背负重物或受伤的人员,甚至包括暂时遇到不便的人即所谓The Handicapped Person(有困难者)。例如一个手掌无力的人面对一个不用力就不能开启的包装时,这个难以开启的包装对他而言就成为一种障碍,而使之变得很容易开启的设计就是“无障碍设计”。再比如产品包装上普通文字说明对一个文盲或视力极差的人而言就够构成了了解、使用产品的障碍,能使他们即无障碍设计。
通常将障碍(Barrier)分为四种类型:与包装有关的主要有两类:
1、物理障碍:如重量、体积、高度、长度、时间等方面的障碍。对包装而言,其开启困难及不容易使用均属物理障碍。
2、信息障碍:如视觉、听觉、嗅觉、告知、味觉、触觉等障碍。大家知道,80%的信息量是靠视觉获取的,因此对包装而言,若使用者难以获取印在包装上的有关标志、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信息即构成信息障碍。对此,人们往往通过增大印刷的文字和增强文字一底色的对比度,以求得更清楚地传达包装物上印刷的信息内容。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通用化设计”(Universal Design)这一用语,它是在80年代由美国建筑和工业设计师罗纳尔德·麦斯(Ronald.Mace)首先提出的。他给“通用化设计”定义为:无论何种体质、多大年龄及是否有任何障碍的任何人均能够容易地使用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创意。可以说通用化设计是无障碍设计的进一步扩充,它兼容了有障碍者和无障碍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容易度”的要求和期望。对通用化设计他进出了七项原则:
1、无论什么人都能够容易地使用
2、使用时感到轻便、灵活
3、能凭简单的直觉就会使用
4、备有让使用者了解产品的信息
5、对错误使用的宽容性
6、体力负担小
7、具备所需的使用空间和尺寸
可以看出,在通用化设计思想中,特别强调了“使用的容易度”这一概念。它早在“无障碍设计”及“通用化设计”的概念出现之前,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就已是一个公认的人体工程学的专业术语。它与某个产品因具备多种功能而使人感到十分方便的“使用的便利度”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使用的容易度”主要是指使用产品时付出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程度,需付出的越少(比如容易了解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操作简单等),则“容易度”就越高,因而适用的人群阶层就越广泛。按照这一原则,某一“使用容易度”高的设计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中无任何障碍的一般政党人群,而且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存在某种障碍的人群和虽存在某些不便,但日常生活不存在大的困难的人群。如老人及有轻微生理障碍者,以及具有专门要求的特殊人群,如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士。
那么如何来评价包装产品的“使用容易度”呢?主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1、容易识别。能一目了然地清楚知道包装中内容物是什么,不会产生误认。有关用户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应十分醒目。
如通过在包装上印刷适当的颜色、大小不等的图形、标记等使得能很容易识别有关产品的信息,如内容物的颜色、包装商品的种类、特征、使用有效期以及包装物本身的材料质地等。对此,可采用提高印刷的文字、图案与背景的对比反差度来提高识别性能。再比如为了识别铝箔类的包装容器,在包装袋的侧面采用压花的办法压印上突出的图象或文字,一经触摸即可知道包装物的性质。有的还通过容器盖的不同形状显示内容物的特性,比如酱油的浓淡等。
2、易于开封。开封口通过视觉或触觉可容易地识别,如在开封处印有文字或箭头等标志,或包装上有明显的可插进手指的开启槽口。开封方法简单易行,应能毫无困难地开启包装。能够单手开封或用很小的力气即可开封,如在容器盖上加工有防滑的锯齿形刻纹、适当增大易拉罐包装的开启钮尺寸,最好不需要专门的开封工具,能迅速容易地开启和再封闭,并尽量符合人们的开启习惯。容易将内容物放进和取出,允许的情况下取出内容物的开口应尽量大一些。
3、容易把持。要求容器能防滑,如在容器外壁设有如人手掌状的凹槽,或加工成凹凸不平的刻纹。另外最好采用传热能力低的材料。
4、废弃后容易处理。比如便于废弃物的分类、折叠、缩容和容易分解。
5、容易计量。如用单手一挤或一抖动即可定量地取出所需的内容物。
6、不会伤人。避免因传热、太光滑或有尖锐处导致伤人。也不会使人误饮误食包装的物品。
7、美观性能。外型及图案应给人以舒服美感,不令人生厌和产生不愉快的联想。特别要考虑不同宗教信仰的要求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