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可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
在国际设计界Bang&Olufsen(简称B&O)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在每年的国际设计年鉴和其他设计刊物上,在世界各地的设计博物馆和设计展览中,B&O公司的设计都以其新颖、独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由于价格等因素的限制,目前B&O公司的产品还没有进入中国大陆,但在中国的设计师和音响发烧友中,B&O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度。B&O是丹麦一家生产家用音像及通讯设备的公司。多年来,该公司把设计视为生命线,一方面系统地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另一方面瞄准国际市场上的最高层次,并致力于使技术设施适合于家庭环境,设计出了众多质量优异、造型高雅、操作方便并富于公司一贯特色的产品,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享誉西方各国。B&O的设计成了丹麦设计的经典和象征。 笔者初识B&O是在1987年,当时笔者正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工业设计。在丹麦设计协会的安排下,曾有机会访问了位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部的B&O公司总部。在公司设计经理J. 巴尔苏(J.Palshoj)的陪同下参观了工厂和公司的展示中心,并和他就企业设计管理的话题进行了交谈。这次访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B&O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0年是B&O公司成立75周年,谨以此文作一个小小的纪念吧!
1925午11月17日,两位年轻的丹麦工程师Peter Bang和Svend Olufsen在丹麦小镇Quistrup一间小小的搁楼里合伙创立了Bang&Olufsen公司,设计和生产收音机,揭开了B&O公司辉煌历史的序幕。到1927年,公司已有30余名员工,生产出了当时十分先进的七灯电子管收音机,能自然而逼真地重现电台播送的音乐和其他节目,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商誉。1928年,公司正式启用B&O商标,商标的字体设计明显受到包豪斯平面设计风格的影响,颇具现代感,被一直沿用至今。不久,该商标就与公司的著名广告语“丹麦质量的标志”一并使用,成了丹麦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20世纪30年代,社会贫富差别很大。一般劳工阶层的年收入还不够买一台收音机或电唱机。因此B&O的产品一开始就定位于追求品味和质量的消费阶层。这种定位确立了B&O公司独特的设计政策和管理模式,也形成了公司在市场上的独特地位和鲜明形象。今天B&O的产品成为丹麦、英国等国家的皇室指定产品决非偶然。20世纪50年代,丹麦的家具工业以“丹麦设计”的概念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B&O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加强调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60年代早期提出了“B&O:品味和质量先于价格”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也成了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它直截了当地向所有员工,特别是设计师清楚地表明了企业的目标和市场形象,奠定了B&O传播战略的基础和产品战略的基本原则。此后,B&O设计便以一种崭新的、令人心动的形式展现于世。
最早体现出B&O特定风格的产品设计是1967年由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彦森(Jacob Jensen) 设计的Beolab5000立体声收音机。B&O公司给彦森的设计任务书要求他“创造一种欧洲的Hi-fi模式,能传达出强劲、精密和识别特征”。彦森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线性调谐面板,其精致、简练的设计语言和方便、直观的操作方式确立了B&O经典的设计风格,广泛体现在其后的一系列的产品设计之中。彦森在谈到自己的设计时说:“设计是一种语言,它能为任何人理解··· ···” 对B&O而言,设计不是一个美学问题,它是一种有效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产品就能将自身的理念、内涵和功能表达出来。因此基本性和简洁性应是产品设计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产品的操作必须限制在基本功能的范围内,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花稍。密斯的“少就是多”的法则在B&O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其目的是使用户与产品之间建立起最简单、最直接的联系。这就和过分强调高技术特征的日本产品拉开了距离。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一贯简洁的风格与日本文化中简朴的设计传统非常契合,因而B&O的产品在日本市场广受欢迎。 继Beolab5000取得成功后,Beogram 4000直角唱臂唱机进一步树立了B&O设计在业界的地位。该唱机独创了线性直角拾音系统,使唱针与唱纹在拾音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切,从而以一种与录音完全相同的方式来重放音乐,实现了真正的高保真。在Beogram 4000的设计中,几乎所有的技术都被隐藏起来,用一种“轻触”的操作来重放音乐,并产生了一种扁平、流畅的设计语言。在遥控技术广泛应用之后,B&O的产品基本上消除了人工操作按键,使产品的外观更为简洁。
为了保持B&O公司独特的个性,创造统一的产品形象,公司在设计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卓见成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公司并没有自己的专业设计部门,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管理来使用自由设计师,建立公司自己的设计特色。尽管公司的产品种类繁多,并且出于不同设计师之手,但都是具有B&O的风格,这就是设计管理的成功之处。 B&O公司的设计队伍是国际性的,因为公司本身是国际性的,85%以上的产品供出口。公司与本国及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多名设计师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有的设计师与公司合作多年,比大多数员工在公司的工龄还长。他们为公司积累了极有价值的经验,并创造了设计的连续性。 B&O公司的设计管理负责人J·巴尔苏是欧洲设计管理方面的知名人士,他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说:“设计管理就是选择适当的设计师,协调他们的工作,并使设计工作与产品和市场政策一致。”"他们认为如果B&O公司没有明确的产品、设计和市场三个方面的政策,公司就无法对这些居住分散、各自独立的自由设计师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谈不上B&O的设计风格。为此,公司在60年代末就制定了七项设计基本原则:
1) 逼真性:真实地还原声音和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 易明性:综合考虑产品功能,操作模式和材料使用三个方面,使设计本身成一种自我表达的语言,从而在产品的设计师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交流。
3) 可靠性:在产品、销售以及其它活动方面建立起信誉,产品说明书应尽可能详尽、完整。
4) 家庭性:技术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产品应尽可能与居家环境协调,使人感到亲近。
5) 精练性:电子产品没有天赋形态,设计必须尊重人─ 机关系,操作应简便。设计是时代的表现,而不是目光短浅的时髦。
6) 个性:B&O的产品是小批量、多样化的,以满足消费者对个性的要求。
7) 创造性:作为一家中型企业,B&O不可能进行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但可以采用最新的技术,并把它与创新性和革新精神结合起来。
七项原则中并没有关于产品外观的具体规定,但通过这七项原则,建立了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评价设计的标准,使不同设计师的新产品设计都体现出相同的特色。另外,公司在材料、表面工艺以及色彩、质感处理上都有自己的传统,这就确保了设计在外观上的连续性,形成了简洁、高雅的B&O风格。 就象世界上许多著名公司都曾经历过的那样,B&O公司也曾多次面临生存危机。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产品的竞争以及公司营销不力,B&O陷入了空前的危机,曾不得不一度与飞利浦公司联姻。随着时代观念的演变,B&O设计中传统的组合式Hi-fi模式和严谨“硬边艺术”风格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不少人预测B&0将就此一蹶不振,甚至从国际设计舞台上消逝。然而,正如中国传说中的凤凰涅槃,死而后生一样,B&O公司在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之后,在一群深爱公司理念和文化的员工努力下,奇迹般地实现了企业的复兴。1991年,B&O公司推出了Beosystem 2500音响系统,标志着B&O开始与通行的黑色、毫无个性的方盒子音响组合告别,开创了一种全新理念的立式“全一体化系统(all in one system)”,并且以多变的色彩来迎接后工业时代"高技术、高情趣"的大趋势。B&O这场变革的灵魂是著名工业设计师大卫·李维斯(David Lewis),他和的设计小组为音响系统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新模式: 音响的不同功能被整合成一体,正中雅致的玻璃门后是竖放的CD,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看见CD的运动,“好听看得见!”Beosystem 2500成了B&O重生的标志,并使B&O的设计再次走到了时代的潮头。B&O的这段经历与苹果电脑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五彩的iMac实现公司的重生何其相似! Beosystem 2500之后,B&O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概念的音响系统、电视机、电话机等产品。Beosound Century壁挂式音响系统是一款小巧、精致的全一体化设计,它的红外线遥感装置可以探测到手的运动,并控制玻璃门的侧向启闭。Beosound 9000则把这一理念推向了极致,该机可以实现6碟连放,轻巧、透明的机体可以平放、竖放,也可以垂直或水平地挂在墙上。人们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观赏CD上多彩的平面设计以及激光拾音器的精确运动 。B&O的电视机、电话机也一改先前的黑白灰色调,以丰富的色彩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要求。 B&O的音箱设计一直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