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杭州十五家园的何大妈把家里积攒的15斤废纸板以每斤0.35元卖给了小区门口的小贩。而一个月前,这个价格是0.55元。她的邻居打听到旧报纸从每斤1元跌到了0.6元,干脆打消了出售的念头。
卖给门口的小贩是无奈之举。往常,何大妈们喜欢到稍远的西健康路,把废品卖给在那里蹲守的一个河南人,他出的价要高些。但是近半个月他却一直不见踪影,这让居民们颇为想念。
何大妈们不明白熟悉的贩子为何失踪,也不明白废纸的价格为何骤跌。带着类似的问题,本报记者循着一车废纸从收购、转卖、运输到溶解的路线,试图从这条辗转的链条中,还原一个金融风暴吹袭下社会图景小小的缩影。
老许夫妇
一上午挣了8块钱
10月28日上午10点,许兴华两口子拎着两捆废报纸走出杭州左岸花园的北大门。门外,停着他们那辆堆满废纸的群力牌三轮车。
60岁的安徽庐江人许兴华,来杭州收废品两个月。干这行的往往邋遢,老许却穿着干净的蓝色工作服,白发修剪得很整齐。他说,衣服是以前打工留下来的。
离开老家的土地后,老许在外面打了6年的工。最后是在一个电力抢修队,“扛电线杆子、挖沟。”毕竟年纪大了,苦力活吃不消了,但是儿子上大学还要用钱,看到在杭收废的老乡混得不错,老许就和老伴一起来杭州,花530块钱买了辆三轮车,加入了走街串巷的收废大军。
老许刚来的时候,废纸板每市斤0.6元,废报纸1元。老许每斤加1毛钱卖掉,扣掉房租、水电、吃喝,每天能有五六十元的利润。没料到那是行情的顶峰,好日子并没有长久。过了国庆,报纸的回收价很快跌得只剩每斤0.5元。
纸价跌了,不少居民也宁可攒着等待回升收,废品也越来越难了。翻垃圾桶,清洁工不高兴;进单位、小区收,保安不让。于是老许想了个法子,翻出以前的工作服,打扮得清清爽爽,把三轮车停在小区保安看不见的地方,偷偷混进去,能收多少算多少。
老许和老伴租住在城北的农民房里,月租金250元。一个月水电费要40元。他们在菜场快关门时买点便宜菜,中午回不去,就买两个馒头,一天的饭钱也要10元。卖1车废纸,能挣10元,一天收满两车已经很不错。这样一分一厘抠下来的余钱,还要供养在长沙念环保专业的儿子,一年学费、生活费,总得一万多元。老伴夏大妈说,自己没念过书,就想儿子多读点书,将来有个好前程。
中午,老两口把车子推进了石祥路476弄的一间收购站。78斤纸板,每斤0.4元;10斤报纸,每斤0.6元。老许夫妇一上午的挣了8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