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药物二次加工相比较,传统的原料药委托加工已成为“明日黄花”。有业内人士预测,药物二次加工将成为21世纪里“钱”途无量的新兴原料药再加工业。近几年,欧美一些走在市场前面的企业,已经把药物二次加工的优点与发展趋势展露无遗。
在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的今天,药物外包加工早已成为欧美制药工业的一种惯用方法。据美国医药信息资源公司(一家咨询公司)的报道,2003年全球药物外包市场高达300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据估计在340亿~350亿美元左右),制剂与外包装约占药物外包市场的26%份额,其余则为原料药外包加工。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委托加工原料药(订单加工原料药)已被技术要求更高的“提高原料药的加工档次”所替代。具体而言,就是大公司将其开发的新药(原料药)交给具有很强科技实力的科研开发型公司,由后者将新药(尤其是蛋白质/多肽类药以及抗病毒药、抗癌药等等)加工成适合作为纳米级制剂、冻干粉针、口腔快溶片、气雾/干粉吸入剂,以及其他新颖给药途径的原料药。这就是“药物二次加工”的实质。
据了解,过去3年以来,药物二次加工已蔚然成为美国和欧洲一些制药强国的新时尚,而传统的委托加工(初级)原料药则已成为“明日黄花”。由于原料药初级产品经过“二次加工”以后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身价,所以近年来,不少美国和欧洲的制药公司纷纷投资扩大或改造原有加工设备,以期在药物二次加工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